现在的00后,从小补课,补到不能再补的高中后,傻眼了!因为高中没有时间补课,也不能指望课堂上老师能讲课能完全解决问题。最终,成为了一只又一只的迷途的羔羊!
我明天下午要和一个这样的学生去聊学习方法问题,所以就以下面的内容作为谈话框架。可以列出一下提纲:
思维方式:
1.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新知识?
2.这个新知识和我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习的构建理论)
3.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科书是怎样按照认识新知识的过程来写的?认识现象 ,定性分析,定量研究。
4.通过教科书上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
5.总结该节所学知识,要求自己该怎么一次记住这些新知识。
6.通过作业才测试自己总结的知识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修正。
外部动机:学习物理是为了在高考中考高分;
内部动机:学物理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这些电器以及组成它们的元器件是怎样工作的……
现在学习了新的知识,我们以前见过它吗?或者和以前的旧知识有什么联系?
以上讲了这些旧知识:摩擦起电的原理,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的单位,然后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这个定性的结论:
学习的构建理论:新知识总是建立在旧知识之上——以我们熟悉的磁场来引入另外一个看不见摸着的“物质”——磁场!然后通过直观的实验来研究电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对于第一个问题:是科学研究常用的过程,在初中都一样,或者这是认识新事物的方法:观察现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电场现象——通过直观的实验来研究它的性质——精确地表示电场。
对于2,为什么要用比值?
只有运用比值才能精确第表示单位电荷在某处受的力,这样可以方便计算和交流。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相似的定义,比如功率。
对于3:为什么电场强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因为力是矢量,电荷是标量,那整个量的方向取决于力F。
然后就要立即用一个例题来运用所学知识,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体验“学以致用”的内部满足感。
接着就是我们该怎么形象地来表示电场线?
以上图来记住电场线的性质:方向,大小。
这样就自学完了这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