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而与此同时发生的俄土战争税负加重、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于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这也成为了托尔斯泰看清沙皇封建本质、站在农民阶级一方的契机。

托尔斯泰在进入晚年后,他的三观发生了极大地变化,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

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托尔斯泰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本书可谓是其晚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完美地体现了托尔斯泰“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第一阶段是尚懵懂且纯洁的阶段。

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

第二阶段是成为欲望的奴隶,在放纵中堕落。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

第三阶段是从精神的死亡走向复活。聂赫留朵夫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后,决心改过自新。

而通过对另一个主角玛丝洛娃的描写,作者描述了俄罗斯底层民众遭受的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

而玛丝洛娃她重新“爱”上聂赫留朵夫,也不只是聂赫留朵夫有真情实意,玛丝洛娃最自身的崇高品质非常重要,最终她为了爱而做出了残酷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灵魂最终获得了“复活”。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最终也未找到解决俄国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方法。托尔斯泰宣扬的只是一种非暴力政策,即“不以暴力抗恶”,他虽然厌恶当局者,但是却反对报复政府的统治。

托尔斯泰只希望通过福音书里的教义教导人们向善,企图以此感动所有的人,使统治者也向善,达到社会的安定繁荣,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

然而,这种“理想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作者也没给出聂赫留朵夫最终的出路。

或许这就是托尔斯泰追逐的人生。

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或许,这是托尔斯泰在告诉我们,人生就是要有一项总是在追逐的东西,才能变得充实;而我们就是要有一样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才能最终得到解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70923陈春兰心赏第40天 亲爱的老公,今天下午我发信息给你要你回来的时候买点水果,当我从电影院回...
    依恋君阅读 3,339评论 0 51
  • 梵高与毕加索都是天才画家,但毕加索生前就是故事大王,而梵高只会默默作画,他们人生的境遇有着天壤之别:梵高是穷...
    胡小丹_2caf阅读 12,330评论 0 2
  • 我们的生活受国家政策和环境大势影响很深,几十年来,尤其是户口和工作对我们影响很大。 记得二十二年一个朋友问我,想不...
    medman阅读 825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