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传•王昌龄》
原文:
昌龄,字少伯,太原人①。开元十五年李嶷②榜进士,授汜水③尉。又中宏辞④,迁校书郎⑤。后以不护细行⑥,贬龙标尉⑦。以刀火⑧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⑨所忌而杀。后张镐⑩按军河南,晓愆⑪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惭沮。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夫子⑫王江宁",盖尝为江宁令。与文士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⑬,其名重如此。有诗集五卷,又述作诗格律、境思、体例,共十四篇,为《诗格》一卷,又,《诗中密旨》一卷,及《古乐府解题》一卷,今并传。自元嘉⑭以还,四百年之内,曹、刘、陆、谢⑮,风骨顿尽。逮储光羲⑯、王昌龄,颇従厥迹,两贤气同而体别也。王稍声峻,奇句俊格,惊耳骇目。奈何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长叹,失归全⑰之道,不亦痛哉。注解:
1、王昌龄籍贯一说是京兆人即长安人,《新唐书》、《唐子才传》均以为是山西太原人,太原王氏是名门望族,但未见有资料显示王昌龄和此王氏有关。
2、李嶷(yí):开元十五年丁卯科状元,有诗才,诗“鲜净有规矩”
3、汜(sì )水尉:汜水,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4、又中宏辞:考中博学宏辞科,博学宏词科为唐代科举制的一种,宏词科的考试内容是"试文三篇",包括诗、赋、议论各一,因此宏词科有时称为"三篇"。
5、迁校书郎,《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刚好相反,先授校书郎,后迁汜水尉。新唐书·卷第二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卷载:昌龄,字少伯,江宁人。第进士,补秘书郎。又中宏辞,迁汜水尉。
6、不护细行:不注意小节,语出《尚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7、贬龙标尉:龙标地名,治所在今湖南洪江黔城镇。
8、刀火之际:指安史之乱的时候。
9、闾丘晓:唐亳州刺史,史载"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
10、张镐:唐肃宗宰相,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旧唐书・张镐传》记载,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失陷。最后,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意即王昌龄的母亲又由谁来养呢?闾丘晓闻听此言,便默然无语了。
11、愆(qiān )期:愆,《说文》:过也,愆期,超过期限。
12、诗家夫子: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三中说过:“史称其(昌龄)诗句密而思清,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其尊之如此。”,后人疑天子为夫子之误。
13、皆出模范:皆成为后世的模范。汉王充《论衡·物势》:"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故作之也。",模范一词汉时已有。
14、元嘉:公元424年-453年,是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共计29年多。
15、曹、刘、陆、谢:《唐子才传》注云:语出钟嵘《诗品序》: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休二之才,曹指曹植,刘指刘桢,陆指陆机,谢指谢灵运。
16、储光羲: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官监察御史,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唐有盛名,《全唐诗》存诗四卷。
17、归全:《汉典》:善终。
译文:
王昌龄,汉族,太原人士,开元十五年和李嶷为同榜进士,李嶷为状元,当时授与汜水县尉,后又中博学宏辞科,升迁为校书郎(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后来不注重小节,被贬为龙标县尉。在安史之乱时,告老还乡,路过亳州,刺史闾丘晓嫉妒其才,因而被杀。
这个闾丘晓,刚愎自用,暴戾寡恩,目中无人,后来张镐在河南平定兵乱,调动闾丘晓的兵马,闾丘晓延误了战机,张镐准备杖杀他,闾丘晓这下害怕了,求饶说:我上有父母,下有妻儿,请将军饶我一死,张镐冷笑着说:王昌龄何罪,他的亲人让谁去赡养?闾丘晓惭愧沮丧的说不出话。于是张稿就处死了他。
王昌龄擅长写诗,构思缜密且思维敏捷,当时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王江宁大盖是因为他当过江宁令吧。王昌龄和当时的名士王之涣、辛渐友情很深,他们都是后世的模范,可见他当时已经是名重一时。他存诗五卷,有作诗格律、境思、体例方面的文章共十四篇,又写成《诗格》一卷,在《诗格》他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的学说,又写成《诗中密旨》、《古乐府解题》各一卷,并传于后世。
自南朝元嘉年以后三四百年间,曹植、刘桢、陆机、谢灵运这些文人的风骨尽失,至现在只有储光羲、王昌龄的诗文中有他们的遗韵,这两个人气质相同但体裁各有特色,王昌龄的名气稍微大一些,不凡的诗句和出众的格调让人惊耳骇目,但是王昌龄晚年不拘小节,引来不少的非议,更使他两次被贬蛮荒之地,使他的知音朋友喟然长叹,没有得到善终,让人痛心啊。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一生创作将近200首诗作,留下来的有181首。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七绝七十四首占盛唐的绝句的六分之一。有《王昌龄集》留世,集六卷,今编诗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