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80后的二孩妈,对于书本的理论是有先天性的崇拜的。从《希尔斯育儿百科》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哪样热门追哪样。从捧着书的那一刻起,就觉得自己有了育儿的尚方宝剑,从此在对付家里那个“小怪兽”的路上无往不胜。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家里的小人儿始终不是书里的那个小人儿。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斗争,和他们几十年的经验和执着,永远不变的宠溺做斗争。
不过,妈妈毕竟是妈妈,没那么容易认输,输给谁也不能输给两三岁的小孩儿啊。在认真反思、自我总结之后,我觉得理论武装固然重要,但是顺应小孩的天性,用心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更加重要,每一朵小花都有她的脾气,小狐狸是用爱驯养了他的玫瑰,我家的小花们需要的也是爱的浇灌。
她是一个独立的小人
大女儿毛病多多,但是她依然还是有我值得骄傲的优点。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孩,即使看起来有点黏外婆,但是分离焦虑在她身上从来都不明显。两岁多还不到三岁的时候,她可以在大晚上很从容地和家里人包括外婆说再见,和邻居一起去看电影。
在养育她的过程中,开始我会出于安全考虑,她走到哪跟到哪,但是孩子与父母总是要离别的啊。亲密育儿固然重要,但是当我们家的小花显示出愿意一个人独处,一个人留下的意愿时,我哪怕再担心,也会离开。虽然有时候,她会因为家长不在,在和其它小朋友起争执时处于弱势,但是她会学着自己独自处理。我观察到,当大人不在的时候,她在和大孩子相处的时候,她会适当示弱,不惹怒他们。但是如果有大人在场,她就会仗势不服输。我很欣喜,她学会了在不同的情况下的相处之道,所以偶尔离开,我也不会担心她会被大孩子欺负了。
不过,每个小孩都不一样,我们家的小花是愿意自己独自留下的,所以我就顺应了她的想法,只是如果她受伤回家的时候,我会尽量给予安慰。
对她来说,并不是天天抱着、跟着就会有安全感,她的安全感来自于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当妹妹来临的时候,她根本也不会觉得自己的爱要被分享,她会跟我说,妈妈你把妹妹抱过来,我要跟她玩。妈妈你抱妹妹,让外婆坐我旁边陪我吃饭。她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她给予爱,享受爱,都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
最近她想要自己扎头发,每天早上都要花半个小时跟自己的头发做斗争,直到手酸了,才放弃。看着她鸡窝一样的小脑袋,我只能安慰自己,在独立的小孩和乖乖的小孩之间,我暂时只能选一样了。
刷牙的噩梦
大女儿有蛀牙。有一阵子外公来了,天天吃棒棒糖,然后就悲剧了。老人们的宠爱总是防不胜防。从此刷牙就成了睡觉之前的噩梦。
她不让我们代她刷,自己又不愿意碰那颗被蛀了的牙齿。我心里焦虑,但是又铁了心必须刷。开始,我按书上说的,认真引导,自我示范,但是她不从呀。接着,我又试了别的套路,包括书上的禁忌——物质奖励、关小黑屋恐吓之类的,有效果,但确实不长久。
后来,辛亏他有一个负责任的老爸,天天陪着,跟着她耗,奖励惩罚变换着来,再哭再闹也要刷,时间久了,她就慢慢克服了刷蛀牙的恐惧,自己认真刷牙了。
对付一场噩梦的方法,就是打持久仗,变换套路,变换战术,孩子能接受就行。
上周,她睡前喝完牛奶跟我说,妈妈,我该去刷牙了。我心里想,这场战役终于要完美收官了。
我爱故事
书上说,绘本是必须的,故事是必须的。一个聪明的小孩,肯定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么多人推崇的经验,我必须认真执行。
大女儿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就给她念各种故事,连英文的都念,因为每个妈妈都有一个养育天才宝宝的美梦。然而,现实是,两岁之前,她都不爱故事,她可以跟我一起唱歌唱到睡着,但是故事总是只能听一个开头。字认了百来个,但是过了新鲜期,就再也不爱这个游戏了。
不过,转机还是来了。她爱上了《青蛙弗洛格》。我没有按绘本的要求给她认真解释,让她欣赏图片,而是一遍又一遍的按书面语给她讲。在还不到三岁的时候,有一天,她对我讲,妈妈,月亮又躲进云朵里去了,外面的夜晚好漆黑呀。这些形容词我都没教过她,她也从规范的书面语言里面慢慢体会到了。后来她接触的绘本越来越多,她也能一边看着书,一边描述了。她的语言习得完全是从规范再到口语,从具体到抽象的,所以她的理解能力相对强。现在快四岁了,她可以听没有图片的童话故事了,听多了也能很流利地复述了,她习惯了故事中的书面语,对于故事有了更多的耐心。
更重要的是,她能从故事中得到快乐,即使大字不识几个,她也觉得看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是一件自己能把握的事情。
今年,又一朵小花来了,我吸取了带大女儿的过程中的经验,没有按书上说的,从月子里起就把她独自放到摇篮睡,她一直和我睡大床,是个比姐姐安静得多的小婴儿,晚上很少哭闹。虽然她和姐姐长得无比像,她终究也是一朵和姐姐不一样的小花,在养育她的过程中我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挑战。
书上的经验终究只是个性化的经验,每一朵小花都有她的脾气,我们爱她们绽放时的笑容,更要爱她们的独特和执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