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3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孔子是讲:“试着拿修身修道的人详细地讲讲:天下古今所共由的道理有五件,行这个道理的有三件。这五件道理是什么呢?一是指君臣,主于义;二是指父子,主于亲;三是指夫妇,主于别;四是指昆弟,主于序;五是指朋友之交,主于信。这五件道理,是人在社会里最大的人伦,是天下古今所共同存在的道理。”
什么是达德呢?天下古今所得到的同一个理,就是达德。那么什么是三达德?一是智,如何知道此道;二是仁,如何体会此道;三是勇,如何强大此道。这三条是天命之性,天下古今所共同推举的就是这个达德。然而要如何行来达到这个达德呢?只有做到诚而已。诚,就会真实无妄,知、仁、勇,之德都是实德,而达道自然没有不能通行的,不然的话,则虚伪妄想就会得而进入人的内心,德就不是德了,又怎么行达道呢?”
“达德固然可以行达道,然而人的资质禀赋并不一样。以知而言,有的人是天性清明,对义理的理解非常透彻,是生而知之者;有的人需要反复讨论,等到学习以后然后知之;有的人学了后还是没有明白,必须用心,费尽心思以后才能知道。这三等人闻道虽然有早晚,但是等到都知以后,他们所达到的没有什么不同,知是同一个知。”
“以行而言,有的人德性纯粹,安于义理,自然能行之;有的人真知深厚,孜孜不倦,就如有所利益而行之;有的人力量达不到,勉强奋发后而能行之。这三种人行道虽然有难易,等到成功后他们所达到的也没有什么不同,行是同一个行。”
人能够在学问上勉励前进,自强不息,岂能由于气的禀赋所能限制的。
张居正讲:达,是通达。昆弟,即是兄弟。德,是所得于天之理。一字,指诚说。孔子是说:“天下古今的人所共由的道理有五件,能够行这个道理的有三件。这五件是什么呢?一是君臣、二是父子、三是夫妇、四是兄弟、五是朋友之交。君臣主于义,父子主于亲,夫妇主于别,兄弟主于序,朋友主于信。这五件是人伦的大事,从古至今,天下人所共由的道理,不外乎此。就如人所通行的大路一般,所以说是天下之达道。三件是什么呢?一是知、二是仁、三是勇。知则明白睿智,可以知此道。仁则无私,可以体悟此道。勇则果敢确信,所以强大此道。这三件是天命之性,从古至今,天下人所同得的,没有欠缺一点,所以说是天下之达德。然而达道必然是做到达德之后才能行,而其所以能行,又只在诚而已。”盖诚则会真实无伪,所以知就是实知,仁就是实仁,勇就是实勇,从而达道自然没有不行的。倘若一有不诚,则会虚诈矫伪,而德就不是德了,那他如何行达道呢?故说之所以能行是诚的原因。
这一节是说造道的等级,知之,是知此达道。困,是困苦。行之,是行此达道。利,是贪利。孔子是说:“人性虽然相同,而每个人所禀受的气却是有差异的,以知此理而言,有的人生来天性聪明,不用学习自然就知之。有的人讲习讨论,从事于学问然后知之。有的人学习后而未能通达,困苦其心,发愤强求然后知之。这三等人,闻道虽然有先后,然而到那豁然贯通义理明白的地方,都是一样的。所以说及其知了,都是一样的。以行此理而言,有的人生来德性纯粹,不用用力,安然的自己就能行。有的人真知深厚,只是见得这道理好,往前贪着去行的。有的人力量达不到,必须等到勉强奋发而后能行的。这三等人,行道虽有难易,然而到那践履纯熟,功夫成就的时节,也都是一样,所以说,及其成功都是一样的。”
朱子是讲:O达道,是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里面所讲的五典,孟子所讲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知,所以知此;仁,所以体此;勇,所以强此;达德,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一就是诚而已。达道虽然是人所共由,然而没有三德,则无法行之;达德虽然是人所同得,然而一有不诚,则人欲掺杂其间,而德非其德。程子讲:“所谓诚,只是诚实这三者。三者之外,更是没有别的诚。”
O知道者的所知,行道者的所行,就是达道。分而言之,知者就是知,行者就是仁,所以要达到知的一致,依靠的是勇。以其数量来讲:生来就知的能安然行的就是知。通过学习达到知,好比前面有利而行者就是仁,内心困于知而勉励去行者就是勇。盖人性虽然没有不善,但是每个人所禀受之气却各个不同,所以闻道有早晚,行道有难易,然而能自强不息,则会达到的目的地是一样的。吕氏讲:“所入的道路虽然不同,而所达到的地方则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要中庸的原因。如果企望生而知之的安行这样的资质不可能达到,轻视困知勉行说不能有成,这就是此道之所以为什么不明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