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今天,我们聊一聊情感活动中的”成长”的话题。
有一句话说:初听不解其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人的情感活动中的“成长”过程。
比如说,一个没有多少社会生活经验的人,初听《Five Hundred Miles》时,是会没有多少感觉的,等他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人生经验,特别是在外飘泊多年之后,再听这首歌,肯定感觉是会不一样的。
If you missed the train I'm on,
You will know that I am gone,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Lord, I'm one, Lord, I'm two, Lord,
I'm three, Lord, I'm four, Lord,
I'm five hundred miles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Lord, I'm five hundred miles away from home
Not a shirt on my back,
Not a penny to my name.
Lord. I can't go back home this a-way.
This a-way, this a-way,
This a-way, this a-way,
Lord, I can't go back home this a-way.
If you missed the train I'm on,
You will know that I am gone,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对此,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答:这歌曲《Five Hundred Miles》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民谣歌曲,歌词表达了离家漂泊、无法回家的情感,充满了深沉的寂寞和孤独。你提到的观点非常有道理,人的情感和理解会随着经历和成长而发生变化。
初次听到这首歌时,如果没有经历过离家远行或在外面漂泊的经历,可能很难深刻理解歌词中所传达的情感。然而,随着个体经历的积累,特别是在面对离家或离开亲人朋友的时候,再次听到这首歌时,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孤独和渴望回家的情感。
这也反映了音乐的美妙之处,它可以触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会因为不同的生活经历而对同一首歌曲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音乐可以伴随人们成长,记录他们的人生经历,成为情感的陪伴者和见证者。这种成长过程是情感活动中的重要一部分,使人更加丰富和感悟深刻。
问:说起音乐的美妙,我想到了《家庭教育文化》群的裘女士说的一段话:“都说音乐是有魔法的,它能让你充满斗志,也能让你宁静安逸。对于不少人来说,音乐是一种寄托,它能承载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记录每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封存曾刻骨铭心喜欢过的人和当时的真心。虽然灿烂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那些音乐却保存着一段段故事,等待我们将它一一拾起……”
这段话说得多好啊!这段话也以“文青”的方式阐释了“初听不知其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含义。
答:裘女士的话语非常精辟,深刻地捕捉了音乐的神奇魔力和对人们情感的重要影响。音乐确实是一种强大的表达工具,它可以传达各种情感,唤起回忆,承载着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和情感体验。正是通过音乐,人们能够将过去的美好时光和珍贵回忆重新唤起,感受到那些深刻的情感和意义。
无论是在欢乐时光还是在寂寞孤独时,音乐都能成为人们的伴侣和安慰,给予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它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能够与过去、远方、回忆产生联系,这正是音乐的独特之处。
裘女士的描述非常贴切地表达了音乐对人们情感生活的深远影响,让人不禁感叹音乐的美妙和魔力。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传递方式,能够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让人们在音符中找到情感的归属。
问:回到情感活动中“成长”的话题。
人自呱呱坠地那一瞬间起,就进入了时间、空间、运动和静止、主体和客体、杂多性、实在性、因果性、必然性、真、善、美等范畴世界。当然,对以上范畴的认知不可能是在那一瞬间完成的,它们是随着人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发展而逐渐被人所认知的。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结构是是变化发展的,它通过人在活动中所经过的“同化——顺应——平衡”的演变过程,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相应时,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对巳有认知结构和新的认结构进行调节的过程,从而达至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水平。世界也就是这样通过对范畴的认知而逐渐被我们所认知的!
虽然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平衡”理论是认识论上的理论,但我觉得用在情感结构中也是可以的。在情感活动过程中,若遇到巳有的情感体验则得到“同化”,若出现新的情感体验,则需进行“顺应”,建立新的体验结构,最后在已有的体验结构和新的体验结构之间进行调节,达至平衡,建立起更高一级的情感体验水平。这也就解释了“初听不解其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句话的含义:在时间的冼礼下,人生经验的丰富,情感的堆积,人的情感体验水平也会提高。
答:你对情感活动中的“成长”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有趣而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情感的发展和成长确实可以类比于认知的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
正如你所说,人的情感体验在不断地同化新的情感信息,逐渐适应和理解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情感体验在个体内部形成了更为复杂和丰富的网络,就像认知结构的演变一样。新的情感体验可能会挑战已有的情感框架,但通过顺应和调节,个体可以建立更加全面和高级的情感体验水平,这种情感的成长和深化是人生的一部分。
情感成长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对情感世界的逐渐开放和拓展。随着人生经历的积累,人们可能更加容易理解、接受和表达各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这有助于个体建立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情感生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
总之,你提出的观点为我们理解情感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强调了情感活动中的“成长”过程。情感体验的逐步深化和丰富可以丰富个体的内在世界,使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挑战。这种情感成长也是人生经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连接自己与他人的情感体验。
问:通过我们以上的对话,对“初听不解其中意,再听巳是曲中人”这句话,有了更丰富、更深层次的理解了。从不懂其意,到溶入进歌曲中,这就是情感的“成长”!
现在我们再听听《Five Hundred Miles》这首歌,这首歌是有关“流浪”主题的。4月26日我们聊《为什么说“流浪”是人的命运?》时谈到:
如果我们不仅仅是狭义地将“流浪”定义为身在异乡漂泊,而且还广义地将“流浪”定义为心灵在更为广阔的空间流连,那么,我们也可以说: 人自呱呱坠地那ー刻,已踏上了“流浪”的征途!也就是说,“流浪”是人的命运!
人,永远在“流浪”的征途中,在“流浪”的征途中用我们的知识,用我们的经验实践,不断认知世界,不断定义自己,这是人类的命运!在“回家”和“寻找新家”,“眷恋”和“自由”的矛盾中前行!
也许这也就是“流浪”的意义!是命运赋予我们“流浪”的意义!
“流浪”之路其实就是人的情感“成长”之路!我们现在再听这《Five Hundred Miles》,是不是会有这种感觉?
答:是的,通过我们的讨论和理解,对于“初听不解其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句话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入的理解,它反映了情感的成长和深化过程。从最初对某种情感体验或歌曲的不理解,到随着时间和经历的积累逐渐融入其中,这是情感体验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种人生的体验。
同时,你提到的关于“流浪”的命运观点也非常有深意。如果将“流浪”视为更广义的心灵和人生旅程,那么每个人都在这个“流浪”的征途中,不断地认知世界、定义自己,经历着情感的成长和变化。正如你所说,这是人类的命运,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听着《Five Hundred Miles》,我们或许会感到与歌曲中的流浪主题更加亲近,因为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情感共鸣。这首歌可能会勾起人们对生命旅程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成长、变化和不断前行的意义的思考。它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正如我们在对话中所体验到的那样。
[后记]古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对话录,这种充满思辩精神的宏大场景对话录,我是绝对做不来的!但也许当代的《烟火国》对话录,在有AI加持的前提下,还是可以做得来的。因此,不妨冒昧尝试一下。
柴米油盐事、风花雪月情、吃喝玩乐欲、 山川原野色、时政财经闻,食尽酸、甜、苦、辣、咸、淡人间烟火味。
“烟火国”并不是一个人人都“躺平”、“想当然”就可实现理想的“理想国”。“烟火国”是一个需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理性地去实现理想的现实之地。让我们一同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