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10天时间,平均每天超过1小时,终于读完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我只想说,如果你不喜欢哲学的艰深,那么可以从心理学开始阅读。如果说哲学是关于世界的底层思考,心理学就是人的底层研究。哲学是不能被证伪的,心理学同样,大师们都有自己的观点。弗洛伊德的学说可以让一个人为自己的悲惨归咎于外在因素,从而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沉溺在痛苦之中,在外因中寻找慰藉和自怜。而阿德勒虽然同样也为个人的寻找外在因素,但是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个人对外因的解读上——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境遇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反应(人与人的差距起源于这里),从而给予了人更多的自主性。
这让我想起了维克多.弗兰克 ——“痛苦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以选择采取何种态度”。这和阿德勒的学说是一致的,而维克多.弗兰克的集中营经历也为个体心理学提供了佐证。
个体心理学是这么定义的:一种将个人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目标导向的自我,在正常健康状态下是社会的完整一员和人类关系的参与者的研究。我从个人的角度解释一下:在个体心理学的框架下,人的各种所有行为、语言背后的心理机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就是人格不会因为场景的不同而不同,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虽然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可能不同,但心理机制是相同的。
拿我自己做例子,我在工作中话很少,在家里或者熟悉的人群里话很多,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是安全感和对自我的关注度。我是一个反面例子,就是过度的追求安全感以及过度的关注自我。我在残酷教育下长大,在流水线上打过工,体验过工业时代的机器般的工作,长期处于胡萝卜加大棒的体制下,所以工作对我来说一直没有自主性和安全感,而更关心自己能得到或者失去什么。我丧失了去把握新工作的正常认知,所以变得小心翼翼,不能以开放的态度加入一个新的集体。而在家里或是熟人堆里,我感到彻底的安全了,我可能侃侃而谈,以彰显自己的学问。从我自己的体察来看,这两种不同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确实是一样的:首先在压力下保全自我,其次又在某些事上寻找优越感的补偿,这根本的原因其实只是过于关注自我,过去在意自己的感受,没有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没有真正的去关心过别人,哪怕是家人。一个人无论经历过什么,只有走出经历,对经历做出正确的解读,不再沉溺于自我的感受和情绪之中,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也才能体会生活本身的意义。
这就是个体心理学对我的帮助,如果有人和我一样陷入自我的困境,无法与他人更好的协作,一定要读一读阿德勒,心理学不像医学那般理性和尖锐,它更多的可能是基于某些提示来进行比较柔和的修正,所以我觉得心理学赋予了个体自我治疗的可能性——也因为人的反思能力。充分调动元认知,在言辞和行动时候,多想一下自己的动机是什么,慢慢的修正,慢慢养成正确的言行习惯,也就走出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