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诡异可怖的吉祥物,到“非阳间”的开幕式,再到“视力堪忧”的裁判......本届东京奥运可谓状况百出,质疑声不断。
但,这些尚未浇灭大众的观赛热情,社交媒体上的奥运会赛程和赛况频上热搜,夺金固然是一片欢腾,但对那些没有摘金的选手,大家的态度似乎也从前几年的指责、遗憾,变成了鼓励、包容,甚至还会留言安慰运动员。
社会情绪与国民心态变化
回想一下,北京奥运会刘翔的退赛遭致无数谩骂,“体操王子”李宁在职业生涯的末期强行参加奥运失败,甚至被人寄过刀片。今昔对比之下,观众们逐渐不再唯金牌论,我觉得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一些自媒体对此现象已经有过分析,现在中国综合国力强盛,不再需要通过金牌数量去证明自己,所以大众对于金牌已经没有强烈的渴求,反观我们的东邻日本,为了几块金牌,为了暂时在金牌榜上登顶,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使用“下作”的手段。我今天并不想谈论关于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话题。我想说一说驱动人们行动的关键要素——优越感。
很多时候,人们拼命努力或者因为没有“得到”而焦虑,并不是出于一种绝对意义上的体验数值,而是出于希望获得和别人比较之后产生的优越感受。拿“衣锦还乡”来说,“衣锦”实际上是绝对值的效果,“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衣锦”是一个人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表现,但是比衣锦更重要的是“还乡”。锦衣夜行则完全打破了这种优越感的展示。另外,优越感和舒适感是有差别的。舒适感是“悦己”的体系,而优越感是通过和别人的比较带来的内心畅快的感受。无数的产品设计也在追寻获得优越感的方式。比如说网游排行榜,彰显“牛到没朋友”、“酷炫狂拽”的设计体系,从而诱惑所有人充值。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优越感呢?
时代烙印和普通人的优越感
从国家层面,优越感带来的是一种凝聚力的体现。以先秦的社会现实而言,当时并没有太多所谓的国籍限制,国与国之间的人口可以随意流动。所以我们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可以拥有各个国家的人才,卫国的商鞅、魏国的张仪、楚国的李斯等等。
从古至今,人口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国家资源。有了人口,国家才能“征伐掠地”,才能把土地变成本国的资源。而当资源可以自由流动的时候,各个国家就会去做这样一件事情——塑造国民优越感,希望本国的人从精神到物质的优优越感较之他国更高,这样人才会愿意留下,也更容易吸引他国的人才,进而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到了近现代,优越感的塑造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二战前后,美国推行的“美国精神”,正是一个广泛而有效的吸引世界人才的方法。在困难的时期,我们推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种在国民中形成自我优越感的良好体现:我们地大物博,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有影响世界进程的四大发明……这些何尝不是在我们的心中和脑海里打下的优越感的思想钢印?
另一方面,优越感也可能成为一个制约个人发展的严重阻碍。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但是这种苦和甜的“比较”只是瞬间过程,“比”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挑战。为了拥有一瞬间比别人强的体验,需要付出非常艰巨,甚至是超额的努力和辛苦。如今可以在各类游戏中看到这个现象,玩家为了所谓的优越感,废寝忘食,“淦”、”氪“不止。
生活中也是一样,为了争夺第一,为了得到奢侈品,为了人前显胜,我们付出了很多单价,甚至很可能会失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对于每个人来讲,了解自己真实的心中所需,才能不被外在的优越感左右,不被消费主义和社会舆论营造出来的优越感逻辑动摇心智。
如今,中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经不再需要用一块奥运会金牌来证明自己的大国地位。反过来想一想,我们每个普通人要达到到什么样的阶段,才不再需要和别人去彰显什么,比较什么?不如抛开这一切,去取悦自己吧!自我悦纳,又何尝不是我们应该追寻的长久目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