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795字,阅读约需2分钟。
美国哈佛大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他所学的科目有兴趣,那么,他的学习积极性就非常高,就能发挥他全部力量的70%-80%;反之,积极性就会很低,只能发挥他全部力量的20%-30%。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在兴趣的指引与驱动下,一切都不是问题。
上午,到图书馆去借书。近期对《西游记》感兴趣,读完了上下两册,又读《水煮西游记》《神经:西游成功学》《〈西游记〉经典诗词》《唐僧写给观音的36封信》,再准备读《西游原来是禁书》《西游妖物志》《〈西游记〉漫话》《〈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兴趣让人心怀美好,手不释卷。
有了兴趣,还要快乐学习,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孩子,为你自己读书》指出,要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在学习中保持心情愉快与轻松。
哈佛心理研究中心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把50名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以愉快的方式上课,一组以不愉快的方式上课,一个月后发现,在愉快气氛中上课的学生,多数学习效果不错,对所学的的东西大部分都能掌握。而另一组学生的情况明显就差得多了,他们甚至想不起自己在这一个月中都学了什么。
道理显而易见,可惜的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学习兴趣,而企图以高压式的纪律与讲授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重视注入而不是引燃,学生看似专心听讲的背后,却是一片低效的死寂。
就像说话,有人一张口,便是一片锦绣,妙语连珠,亲切、温和、幽默,辅之以灿烂的笑容,得体的手势,让人一下子就进入场景,与之共鸣。
心情能制约学习效果。为师者,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使之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一位纳粹德国集中营的幸存者说:“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如果没有人引燃兴趣,我们也要用一颗好奇的心,一双探究的眼,像一头饥饿的牛冲到菜园子里,啃噬着知识的青菜,品味书籍芬芳,提升学习动力,让学习成为一生的习惯与追求。
2024年4月21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