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十五焦点第599天分享(2020.3.31)
早上在读书时。母亲打来电话。
“你走后(昨天回家看父母,下午两点多才走)你爸还是偷偷上山种花生了。有人带话说,你爸摔倒在路边起不来。给他们俩(弟弟和侄子)打电话,一个在外面,一个在家睡觉叫不起来。最后东隔壁你嫂子跟我去山上把你爸拉下来。你说你爸这人,我可真没办法,整天说不让他上山,那点地种不种都不要紧,再说,现在种花生,有点早,可他就是听不进去。”母亲诉说着内心的不满——父亲不听话,不服老带来的种种麻烦。
我听到电话里母亲说,弟不在家,叫不起来侄子,情绪激动起来。这孩子是我爸最疼爱的孙子,怎么遇到这么关键的事,还有心睡懒觉?何况是下午还在睡!又想到侄子他爹,我的弟弟,离父母最近的他,怎么在关键的时候,不能及时赶到父母身边呢?
忍着心里的火气,勉强听了母亲十几分钟的牢骚,知道父亲并无大碍。就想立即给弟弟打电话。我努力压压火气,跟弟弟语音说了这件事。弟弟反馈:“你这信息早过时了。具体情况你问问咱妈。”
我心里更恼火。难道母亲是冤枉你不成?
“我不可能比汽车跑的还快,我赶回家时他们刚从山上回来。”弟的信息上说。
说到这里,我已经觉察到自己被情绪带偏了。赶紧停下来,问问自己给弟发语音的初心是什么,是想指责他吗?如果是的话,指责一个人带来的结果就是对抗和争执谁对谁错。我也看到了,弟在为自己辩解——他不可能24小时守在家里,即使守在家里,也拦不住一个能走路的人,何况老爸的固执是我们几个都领教过的,一个说一不二,自我为中心的人。弟弟在外面,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了。应该是弟弟说的都对。
是哪里错了呢?
我先向弟道歉,说我可能是心疼老爸摔倒,也心疼母亲那么大年纪骑着三轮车上山接老爸,对两位老人的心疼和担心,让我说话时,带着很大的情绪。
弟很快说,不用客气,不用道歉,没事。
结束了跟弟的聊天。我静下心,仔细地觉察早上发生的事。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情绪?情绪背后隐藏的是什么?
情绪背后隐藏着——我的愧疚。我作为子女,没有在父母最需要的那一刻在他们身边。
愧疚会让自己不舒服,为了不让自己有那么大的愧疚感,我会自动化的转移这个愧疚,转移给谁呢?——弟弟和侄子。因为他们俩住的近,平时也经常回家吃饭。我的自动化想法是——可以回家吃饭,就要好好照顾父母。事实证明,再经常回家的人,也不能24小时呆在另一个人的身边。回家吃饭,一般人都会看到父母付出,孩子是在享受。其实父母也有获益的——他们享受到了孩子们围在身边的天伦之乐。彼此两不相欠。
看到这里,我的心情彻底平静下来。我再想想早上听母亲的电话,母亲主要想表达什么呢?我听到的,是不是母亲想要表达的呢?我又一次拨通了母亲的电话。母亲依然喋喋不休的说着父亲怎么不听话,怎么让她操心。哦哦,这次我听懂母亲了。母亲是想说自己的委屈,自己的不容易。想想也是啊,母亲身体也有病,腿疼腰疼,还要照顾老父亲,父亲偏偏不爱待在家里,爱出去转,身体不好的父亲出去转,自然牵动母亲的担心,这就引发了母亲极大的焦虑,对父亲出了门会出现啥情况不可控的焦虑。母亲老了,改变不了父亲,却放不下这份担心和牵挂,非常的无力和愤怒。
我想到这里,一切真相了然:
我担心和心疼父母,把这些转嫁给弟弟;
弟弟昨天下午接到电话就往家赶,也尽了全力,却遭到姐姐的指责;
母亲内心的委屈,想跟女儿说说,希望有人能够看到她付出的辛苦,她的不容易。
父亲也没有错,心想天暖和了,我也能动,去种花生,能种多少是多少,没有想给你们添麻烦。
站在每个人的位置上,每个人都是有道理的。
弟弟和侄子不可能24小时守着父亲母亲;
母亲不可能管住能活动的父亲(虽然走路不利索);
我以为自己照顾父母多些,那是我自己愿意做的事。不能以此居高临下要求任何一个人。我只能做好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父母做饭让孩子吃,他们也有收获——亲情是他们最想要的。
万事没有对错,只有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的不同。站在谁的立场上看问题,决定了他的想法和做法。我也相信,弟弟对父母的爱,一点儿都不比我少。我也只是暂时比他们做的多了一点点而已。在爱面前,每个人都是尽了自己的力,不能用多和少,来衡量好和坏。
对不起我的亲人们,学习三年情绪管理,遇到事情,我还是没忍住自己。
谢谢我自己,因为三年的学习,发现自己情绪发作的频率减少了很多,看见情绪真相的时间,也缩短了很多。情绪虽然还会跳出来,还会发生,但已经不再伤害我的亲人,还有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