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它不缺乏特别的思想,更不缺乏流畅的行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文字具有演讲的风格和气势。而作者的思想,也能让我们陷入思考。
整本书其实在证实一个赫胥黎的预言,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我们完全不能忽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穷欲望。"这种热爱最终将改变我们的整个生活。
书从印刷机下美国的思想开始,一直讲到电视一统的"娱乐时代"为止,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点,一是作者在分析电报广泛使用的影响时认为,电报开始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说,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的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电报生产了大量无关信息,这降低了信息的标准传达。
二是电视的教育方面。曾几何时,自己也曾说过所谓“从电视中获取知识”、“电视节目能教会我们好多”。在作者的阐释下,这些说法都不攻自破了。电视的教育意义还是比不上书籍,“从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断、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存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电视统治一切,可怕之处不是电视可以提供娱乐,而是电视把一切都表现成了娱乐。“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确实,电视的出现时是为了纯粹的娱乐。但当一些严肃的话题也进入电视的娱乐中去,并开始改变我们的文化时,不得不引人深思。当政治面孔关心的不再是措施实施的问题,而是从电视中看起来是怎样的时候?严肃的问题也想通过娱乐大众而获得好感了,娱乐走入了死胡同,世界变得娱乐化。
从书回到我们普通人身边的生活,抖音已经全民化,我们陪伴手机的时间远远超过陪伴爱人亲人,年轻人们追星刷微博追剧,我们的内在世界已经完全被娱乐化,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娱乐新闻总是占据着热门榜单,流量明星们收获着追捧,而那些默默为国家做奉献的科学家们却无人问津。我们似乎已经静不下来,无法再去看一档科学的严肃的访谈节目,我们追求的热点是新鲜的有趣的娱乐性的。PPT已经成为课堂的重点,很多老师没有PPT都上不下去课的时候,我也开始怀念黑板,毕竟那还有我总能跟着老师的思路,不用一直在抄PPT。
当然娱乐化是一种趋势,总不能一味去否定它。娱乐化能让我们更容易去接受一些事物,但是我们要正视的是,我们的世界正走向娱乐的死胡同,我们除了娱乐似乎已经没有别的出路,这是可悲的。所以,看完这本书,我想我需要去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不是去反对娱乐化,而是不能让娱乐侵占自己的全部思维空间,要留下一片净地,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