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教育界因一道从中共中央办公厅下达的文件《双减》(《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简称)掀起了轩然大波。
《双减》针对学生作业压力大,家长养娃教育忧虑,课外辅导班扰乱教育体系等当前棘手的大问题提出改良建议。主要调整了学生作业时间,学校教育义务范围,课外辅导机构性质等。《双减》一发表,就有大量课外辅导机构裁员,像新东方、掌门一对一这种大型辅导班更是难逃一劫,甚至不少培训机构一夜暴跌几千亿,这些,都成为了接下《双减》第一棒的“领头羊”。
为啥要对辅导班进行如此精准的打击呢?主要是真的太卷了,只要你孩子不来,我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大量学生进行补习就只能提高试题难度应对学生逐步提高的分数,为了保持分数学生又只能奔向各个补习班,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目的从始至终都是高考,但所有人都更累了。家长操心成绩身心疲惫,学生疯狂补习没有快乐,教师担心自己年终奖操心操肺。唯一获利的就是补习班,从中赚得大量来自父母的“安心钱”。本来,教育这行业就不该牟利,更何况现在补习班考虑到了方方面面。小学初中高中补习处处都有,甚至学前,路边的广告牌,家门口电梯前的小电视,连你看综艺时的口播条,简直不让家长安稳。《双减》划分了教育和生意,“非营利性机构”“政府指导价”“严禁上市融资”彻底将辅导班重新定义。那么,校外培训机构挨了这狠狠的一棒后真的垮台了么?家长们的需求真的能被一道文件打消么?恶性循环这么容易就没了?学校能否遵守《双减》下达的调理好生给学生课外时间?《双减》是否是治标不治本?又能如何从根治理教育内卷的恶性循环?在我看来,《双减》只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将“课外培训机构祸乱教育体系”一问题解决。除开辅导班,还有像网课,家教等等,且随着辅导班的减少,家教价格也水涨船高。由此可见,若想只凭借《双减》扶正乱象是行不通的。补习班就好比水龙头,家长们“喝水”的需求还在,怎么可能只因为水龙头坏了就不喝水了呢?可能以后群众私下聚集不一定是干些什么违法的事情,而是为了课后补习,这也说不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单单只对课外培训机构严惩严打是绝不能解决“教育内卷”的问题的。
赫胥黎的《通识教育》一文里,有一段关于大学教育的描述:“我认为,一个接受过通识教育的人应该是这样的:“他年轻时受到的训练可以使其身体服从自己的意志,就像一台机器一样轻松而愉悦的从事一切工作;他的心智好比一台敏锐、冷静而逻辑性的引擎。每个部分能力相当,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他又如一台蒸汽机,待于效力各种工作,纺织思想之妙,铸就心智之锚;他的大脑中充满着知识,既有关于大自然的重要真理和知识,也有自然界运行的基本规律;他并不是一个不正常的苦行人,他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生机和热情,但他的激情永远受制于强大的意志力和敏感的良知;他学会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不论是自然之美,还是艺术之美;他憎恨所有的丑恶,并做到尊人如待己。”
看到这里不禁发出疑问,当今的教育评价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足够满足以上需求么?可以,但是极少,大多数沉浸于无休无止的题海和日夜不停地学习。当大家都是十二点睡五点起每天疯狂学习补习,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分数考上好大学“出人头地”时,又可曾想过大学以后步入社会的生活。将大把时间精力用在学习上面,回到原点再看,还是那句,结果不变,大家都更累了。这可不是单单一个《双减》就可以解决的小问题。
在这里引用一段欧爸说的话。“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切实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拓宽学生的成才选择,淡化教育的分层功能,如果还是用单一的分数评价、选拔学生,并按学生的分数高低配置高中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如中考后的普职分流变为普职分层,那我国社会的教育焦虑与教育内卷就很难消除。
简单来说,只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给学生创造多元成才选择,才能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不改革教育评价体系,这样的治理就会是治标不治本,按下葫芦起了瓢。评价体系不改革,这些起到的作用不大”
整体来看,《双减》只是给了课外辅导一棒,可是只要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依旧是分数这些举动依旧是治标不治本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