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的意义

许多人一说到出书,第一反应往往是:出书,那是大作家的事情。对于一个没有名气,没有文笔的人来说,出版社又怎么能看上呢?或者听说出书流程很复杂,而自己一点都不懂,还是算了......

我想告诉大家,出书绝非名人大家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实现的愿望。那些奋斗的汗水,收获的喜悦,走过的弯路,刻骨铭心的故事以及无数个平凡日子里的微光,都是你独一无二的宝藏。这些珍贵的经历与感悟,你仅仅只让其停留在记忆中吗?其实,它们值得被尊重的对待,值得更长久的保存。

首先, 出书可以记录你来时的路,让子孙后代真正的看见你走过的路。

很多人辛苦忙碌了大半辈子,为家庭、为工作倾尽所有,可到了退休,想跟子女聊聊自己当年的事情,结果发现孩子们衣食无忧,很难真正的理解体会到你年轻时的那种辛苦。

那些丰富的生活经历,你想说给年轻人听,但是,晚辈们不想听你唠叨。那些生活际遇确实很难通过简单的口述准确传达,而把故事写在书里就不一样了,因为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种书籍崇拜。书在很多人的眼里代表着一种权威和标准,如果你把你的经验和故事写进正规的书里,绝对比你苦口婆心说一百遍都管用。

眼睛看见了,心里才有数。就像我们看见许多记录历史变革的影像书籍会深受震撼一样的。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了书就不再是听抽象的故事,而是真正的看见你的青春,你的奋斗,你的坚韧,你的热血,这也算是“无声胜有声了”。

其次,你的故事值得被世界看见。

总有一些东西可以写进书里,用一生去铭记和诉说。不知道大家最近在网上刷到有一个60岁在工地上干活的大爷,他写了一篇《我的母亲》小作文,火遍全网。读者看后情难自禁,泣不成声。其实他的原文是非常白话的,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只有一千来个字。但是为什么看的几亿人鼻子发酸、心头震颤呢?原因就是朴实无华、不动声色的叙述。拉家常似的白描,以及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挚深情,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内心。

其实从这个事情上证明了一个道理:在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人们潜意识里面依然还是渴望这种最真实的情感,依然欣赏这种最质朴的文字。

这些年外卖诗人王计兵,快递小哥胡安焉,育儿嫂范雨素,矿工诗人陈年喜等等,许多不知名的作者火出圈了,甚至他们登顶图书畅销榜。可以看出,无论身在何处,际遇如何,平凡的人也都可以拥抱文字,可以凭借对人生别样的理解,成为观众喜爱的作家。

当真实的生命体验,遇到最真诚的表达,再朴素再简单的文字,也能拥有穿越灵魂的力量。

最后,出一本书,可以更好地保留作品和回忆。

人至暮年,最珍贵的财富是什么呢?是银行账户的数字?还是几套房?物质固然重要,但还有一种更弥足珍贵的东西就是—充盈而自洽的精神世界。

热血沸腾的青春,并肩作战的同事、老朋友,独自打拼路上的奇遇,深夜思考的心得,还有你写过的文章,画过的画,拍过的照片,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在时间的冲刷下很容易变得模糊甚至消失。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书,把自己人生故事和过往的创作作品,通过正规书籍的形式更好地保存下来的原因。

写书的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对人生郑重的梳理,逼自己静下心来,翻开旧日记、老照片,把留存的记忆一点一点唤醒,串成线,写着写着那些模糊的面孔会重新清晰起来,那些被遗忘的情绪也会如潮水般涌回心头。这不仅仅是记录过往的经历,更是在与自己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与和解。

一本书,记下你的来路,为后人指路,更是陪伴你自己。当容颜老去,步履蹒跚,拿起这本书,依然可以清晰地触摸到那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厚度的自己。

2025年9月15日 周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