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蓉是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刚刚参加完研究生入学考试,想在毕业前找一份产品运营类的实习工作。
蓉蓉简历上有2个非常高频的关键词,1是公众号,2是辩论赛,所以我在面试中也围绕这2方面来提问。
蓉蓉很健谈,他说自己从高中开始就非常爱好写作,参加了校文学社,但老师和家长并不支持,让他以学习为重,所以后来只能忍痛放弃了。
进入大学后,他大二时创立了一个校园文学社团,和其他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新建了公众号,以此为阵地进行文学社的内容创作。大家日常撰写时评、热点、美文等随笔文章,1个月就把公众号的粉丝数做到了1000多。他们的文学社还获得了北京交通大学2015学年新秀社团和甲级社团称号。
凭借着对写作的喜爱和对新媒体的熟悉,后来蓉蓉又找了2份兼职的新媒体运营实习。他可以独立完成公众号运营相关的全部工作,包括用户分析、推文撰写、数据分析、活动策划执行、粉丝互动等等。
每次提到公众号运营,提到写作,蓉蓉就会眉飞色舞,眼睛里好像会放出光芒一样。
谈到辩论赛,蓉蓉仍旧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上好半天。他说自己大一时参加了班级辩论队,担任二辩,之后和几位搭档一起过关斩将,一路从系联赛闯入院联赛,最终可以代表交大和其他学校的辩论队一起比赛,渡过了很多难忘的时光。
在辩论经历中,蓉蓉不仅有很多开心的时刻,也有很多难过的经历。比如,大二时,他和队友一起报名交大辩论队(校级),但全部失利。几个搭档在大排档里喝了很多啤酒,大家不甘心地说,“今天难道是我们四个最后一次组队参加辩论了……?!”
从哪里跌到,就从哪里爬起来。4名搭档并没有放弃对辩论的喜爱,而是厚积薄发,勇敢再战,终于在一年后也就是他们大三时,4名队员全部入选交大辩论队,终于可以代表自己的学校来参加比赛了。
蓉蓉在面试中聊得很嗨,说得热情洋溢,眉飞色舞,把我这个面试官都给感染到了,我对他的整体印象确实很不错。
在了解了他的经历和优势之后,我们也言归正传,开始聊应聘岗位相关的内容。
我问,“你之前的运营经验主要是新媒体方向的,你这次应聘的是产品运营岗位,以往经验可能会用不上,为什么要转换方向呢?”
蓉蓉说,“我觉得人生有很多可能性,我觉得产品运营也很有意思,也很想尝试,去学习去了解一些新的东西。”
“那你对产品运营有什么了解呢?你对要转换的岗位,做了哪些准备呢?”
蓉蓉回答说,“我了解的产品运营可能会涉及活动运营、数据运营、社群运营等方向,我希望让自己从现在开始接触这个新领域。”
“我在面试邀请邮件中把我们产品的网址发给你了,你看过么?你对我们产品了解多少?”
蓉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真是抱歉,最近我们考试比较多,空闲时间很少,我还没有来得及看你邮件中的网址。”
我心里觉得有点可惜,你来应聘产品运营,可你连我们产品是什么都还不知道,那还怎么往深入去谈呢?
之前聊起公众号和辩论赛时,蓉蓉表现得出口成章,眉飞色舞。而谈到产品运营,蓉蓉话不多,似乎有点卡壳。前后的表现真是判若两人。
为什么蓉蓉之前可以跟面试官侃侃而谈?
因为2点因素,1是“热爱”,2是“熟悉”。
蓉蓉热爱文学写作,热爱参加辩论赛,而且确实有很多运营公众号、写推文、分析数据的经验,也有很多参加辩论赛、一场一场闯关成功的经历,所以他聊起来就会轻车熟路。
为什么蓉蓉谈到产品运营时却开始惜字如金了?
因为2点因素,1是“不了解”,2是“没准备”。
蓉蓉没作过产品运营相关的实习,不了解产品运营到底有哪些核心的模块,所以回答的时候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但是,没有技能,你可以去学习;没有经验,你可以去积累;没有资源,你可以去寻找;没有条件,你可以去创造……只要求职者们可以多花点时间为未来做准备,一切就皆有可能。
当面试官问你某项工作如何做时,如果你能面带微笑且充满自信地回答,“我没有做过,但是我了解如何做。第一步,XXX,第二步,XXX,接下来,XXX,然后,XXX,最后,XXX。”这肯定也能让面试官刮目相看。
那么,怎样才能在面试中滔滔不绝不卡壳?
蓉蓉的例子告诉我们:第一,要对应聘的工作有基本的了解。第二,要对应聘的岗位做一定的准备。除此之外,如果还能对应聘岗位有一定的热爱,那自然就能侃侃而谈,什么offer都能拿下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