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野圭吾无论早晚都会读到这本《放学后》,这是他写作路上的转折点,从学生时代大量阅读推理小说到尝试写作,从毕业入职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到决心辞职成为一位专职作家,他的起点从密室推理开始到走上巅峰的《白夜行》,不可否认,这部获得日本推理小说最重要新人奖江户川乱步奖的作品,开启了东野圭吾时代。
不少作家在获奖之后走上下坡路迟迟难以突破,东野圭吾打破了这一现象,持续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以精湛严密的推理、对人性的揣摩,特别是女性心理的把握,一次次的冲击着读者,读过他的很多作品后,发现他对于时代背景的融入、专业知识的渗透和个人技能的学习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而《黑笑小说》系列、《东野圭吾最后的致意》又随处能见到作者的幽默谦逊,很难和写出《犯罪人x的献身》这样情节的作家联系起来。
无论是小说的创作还是一篇文章的撰写,都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学习、阅读、思考、转化、提升,渗透在创作的字里行间。
《放学后》是作者尝试推理小说的第一部成功之作,讲的是一位女子高校老师a遭遇的密室杀人案,在自己多次遭遇险情时,a的同事b被密室杀害,意外和他交换身份的c也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蹊跷死亡,他的学生完美的破解了密室玄机,却最终发现是一则精心设计的阴谋,为了把破案的目标引向别处,看似目标是a,实则是b和c。在危机似乎解除时,剧情峰回路转,a突然遭遇横祸,凶手居然是借刀杀人的妻子。
关于这部作品,从当年评委的争论到多年后读者的辩论,都集中在是否有足够的“犯罪动机”支撑这个故事。
读完之后就“犯罪动机”说说的看法,我认为如果对不同年龄阶段和生活阶段有体验式的思考,作品展示的犯罪动机是充分的。
敏感的青春期
有一项调查显示青春期,也就是中学时代的孩子,相当程度上有过自杀的经历或者自杀的想法。
我所在的城市曾经有过一个大雨夜,一位中学生被劫持到临区偏僻的小区,被同龄的几个孩子暴打,起因只是因为言语的口角。
在校园隐蔽的角落里拉帮结派给好友报仇,撕衣服扇巴掌录视频的行为不在少数。中学生因为老师的批评从二十多层的高楼飘落,决绝度令人颤栗。
他们正处在青春期,自我意识高度觉醒,敏感多疑,自尊心强,别人的一个眼神都会有巨大的杀伤力。书中的女孩就是在学校集训中被两位夜晚巡视的老师目睹zw的场景,之后每每遇到,都觉得被对方的眼神扒光了衣服,如果换位到一位两性经验丰富的女性,大概会选择性忘记,但是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正处在性意识萌芽的时期,小心翼翼无限担忧的探索自己的身体,被成年男性窥视,于是留下的心理阴影,羞愧、自责和怨愤磨成了一把利刃,要么杀死自己,要么杀死对方。
女孩濒临绝路的时候,在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策划了复仇计划。密室谋杀的计划之所以悬疑重重并且设置了许多机关,让联欢会上的c老师被杀也迷雾重重,既一贯相承又似乎毫无关系,女孩们精妙的设计出不在场证明,也正印证了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心理,他们容易结成同盟彼此保护并且坚不可摧。
青春期孩子的世界,既想要征服世界,又不怕毁灭世界,仇恨铸成利剑。
两性关系 冷漠的刽子手
东野圭吾的故事如果结束在密室杀人,不是他的风格,他总能够给人出其不意,让读者看到之前情节中的点滴都是最后的伏笔。
书中的主角a最终被利刃刺伤于夜晚的公路边,直到被刺他也无论如何想不到,凶手是朝夕相处的妻子。
冷漠的两性关系,在男主角没有遇到谋杀案之前,就杀死了妻子。
他们的结识的最初,是因为找到“和自己相似的人”,不说太多的话,没有太多的表达,不引人注目,公司中的配角,这样的原因,让他们在最初的约会时,选择了不拒绝“另一个自己”。
如果说女人在婚后刚刚找到一点生活的奥秘,尤其是在怀孕后由于身体的变化会重新获得一次成长的机会,那么男主坚决的要求流产,就已经给她了致命一击。
一个人的努力拯救不了婚姻,一个人的冷漠可以直接击垮一段关系。
随着失去的孩子,女人的心也彻底的死掉了,包括生活中一天天如复制出来的情节,两个人没有关怀和交流的机械相对,每每回忆起在生活的重要时刻身边男人坚决的退场,都会让女主失掉生活的信心。
借着男主遭遇谋杀的案件,女主将关系的结束嫁祸于前一个案件,让这个带走她身体一部分的男人做孩子的陪葬,唯有这样,她的身心才能从巨大的生活黑洞中拼力爬出来。
这是故事结局的另一个犯罪动机,处于婚姻中的女人,冷漠的两性关系变成了一把刀。
和27岁的作者坐下聊聊
即使写到这里,依然还会有读者说,这不足以构成杀人动机。这部1985年的作品在作者27岁的时候完成,那么,让我们和27岁的东野圭吾坐下聊聊。
十六岁的女孩子受到伤害一定是要惨烈的身体入侵吗?
三十岁的女人心如死灰难道一定是因为婚外情的催生吗?
我揣测这不是作者的本意,有一种无形的伤害像一个巨大的魔爪,推着人们走向无边的黑暗,这和遭受到的身体创伤无关,这和婚姻中后来遇到谁无关。
当美丽、纯粹、真实的事物被破坏,重视的回忆和梦想被摧毁时,恨意便开始萌发,恣意蔓延开来。
回忆代表着曾经,梦想代表着未来,当心中的美好被摧毁,一起回忆都苍白,一切未来都与自己无关,用什么来拷问生活的意义。
27岁人生阅历的作者所提出的探讨,早已超越了谋杀案的本身,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