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01
自打推荐娃看《甄嬛传》一开始,这个10后的娃就迫不及待地问我:安陵容为啥叫“安小鸟”?
我悠悠地看她一眼,心想现在的娃知道的梗真多,然后回她一句:自己看,让别人剧透多没意思。
娃就忍着,直到最后看完。
过程中,她不止一次地觉得,安小鸟小心思太多。
确实,安陵容绝对属于闷着干坏事那种人。
但等真正看完,细细回想起里面的人物来,我突然有一个感受:我们身上都有安小鸟的影子。
可能大家一看就会嗤之以鼻:切,我才不会像她那样坏。
是的,但请不要忙着喷,先等我说完,你看看有没有道理?
一刷《甄嬛传》时,只觉得安陵容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而且属于那种让人恨得牙痒痒的阴狠之人。
这次二刷,时隔十多年,或许是自己成长了些,便觉得安陵容是个非常复杂的角色,既“可怜”又“可悲”。
02
她可怜在哪儿?
一来是身份的低微感。
她是县丞之女,在等级森严的后宫中,出身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初入宫时,她因衣着朴素被夏冬春当众羞辱,连太监都敢怠慢;即便后来得宠,也始终因“小门小户” 的出身被其他妃嫔轻视。这种与生俱来的卑微,让她从一开始就活在自卑的阴影里。
二来是友情中的“边缘感”。
她曾真心依附甄嬛与沈眉庄,渴望获得平等的友谊,但三人的出身差距(甄嬛是知府千金,沈眉庄是济州协领之女)让她始终觉得自己是“外人”。
我特意查了下,按照清朝的官员级别设置,安陵容的父亲官职约为八品,甄嬛的父亲官职约为四品,沈眉庄父亲官职约为三品。这样一比,可不差距很大吗?
正因为这样,甄嬛送她浮光锦,她误读为“施舍”;沈眉庄提醒她 “别太钻营”,她理解为 “看不起”。这种因自卑产生的敏感,让她始终无法真正融入,最终被孤独感吞噬。
三来是在权力碾压中的身不由己。
她没有甄嬛的智慧、沈眉庄的家世,也没有华妃的跋扈,在后宫中几乎没有自保之力。
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依附皇后,成为皇后手中的棋子。
被毒坏嗓子断了恩宠之路,被迫练冰嬉伤了身子,甚至为了固宠亲手毒害他人。她的每一步“向上爬”,本质上都是被生存压力推着走的无奈之举。
所以,她可怜,可怜在被出身与环境裹挟的无奈。
03
那她又可悲在哪儿呢?
一是陷入自卑与敏感的恶性循环。
她的自卑深入骨髓,却又极度渴望证明自己。甄嬛的善意(如推荐她获宠、赠予好物)在她眼中变成“居高临下的怜悯”;他人的无意之言(如沈眉庄说她 “心思重”)被她解读为 “轻视”。这种扭曲的心态让她始终活在猜忌中,最终亲手推开了唯一真心待她的人。
二是用错误的方式进行“自我救赎”。
她渴望“不被欺负”“被看见”,却选择了最极端的路径。她依附恶势力,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换取权力。她害死沈眉庄、毒害甄嬛、构陷忠良,一步步从 “受害者” 变成 “加害者”,最终众叛亲离,连皇后也只把她当弃子。
三是清醒的沉沦与毁灭。
她并非全然糊涂,临终前对甄嬛说“我这一生,像个笑话”,可见她早已看清自己的悲剧:既没能摆脱出身的枷锁,又没能守住内心的底线,最终用错误的方式追求 “尊严”,却成了权力斗争中最可悲的牺牲品。
她的自尽,是对自己一生的否定,也是这种“可悲” 的终极体现。
所以,她可悲,可悲在被性格与选择毁掉的自我。
所以,她是个悲剧,她的“可怜” 让人同情,而她的“可悲” 让人叹息。
04
那为什么说我们普通人身上都有安小鸟的影子呢?
因为看她就好像在照镜子,会照见我们自己。
她身上那些因出身带来的局促、因差距产生的敏感、因想“站稳脚跟” 而有的挣扎,其实都能在现实里、在我们普通人身上找到对应。
她像极了普通人面对“资源不对等” 时的无力。
就像职场上,有人靠着家境轻松获得机会,有人却要为一个小小的认可拼尽全力;社交里,别人随口聊的话题,就像甄嬛和沈眉庄聊的诗词,自己插不上嘴,只能默默坐在角落,那种“融不进去” 的边缘感,安陵容有,我们偶尔也会有。
她的敏感和自卑,更是普通人常常内耗的原因所在。
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会在心里反复琢磨“是不是针对我”;收到善意,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想 “是不是同情我”。
安陵容对甄嬛的浮光锦、对沈眉庄的提醒有那样的解读,本质上和我们怕“被看轻” 的心理是相通的。
甚至她为了“往上走” 的妥协,也带着普通人的无奈。
没背景、没天赋,想在一个“弱肉强食” 的环境里活下去,好像只能抓住眼前能抓住的一切 。哪怕知道那是捷径,是别人递来的“钩子”。
就像有人为了升职,不得不陪客户喝酒伤了胃;为了合群,不得不附和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安陵容依附皇后、练冰嬉、害人,是她的极端,但那份“被生活推着走,身不由己” 的感觉,普通人多少都能有所体会。
但我们普通人和她最大的区别,或许在于“底线的坚守”。
普通人也会挣扎、会敏感,甚至偶尔抱怨不公,但多数人心里总有一根红线。起码不会为了“赢” 而彻底毁掉自己,更不会用伤害别人的方式铺路。
安陵容的悲剧,一半是现实逼的,一半是她自己跨过了那根红线,把“自保” 活成了 “自毁”。
所以看她的时候,总像在照一面有点模糊的镜子。
从她身上,既看到了我们普通人的难,也似在提醒我们:哪怕处境再难,心里那点“不做亏心事” 的底线,千万别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