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先生在《谈美书简》第三章节里说:谈美,我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何况文艺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批评,同样也离不开人。
“美是一种价值”,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在这里无力展开。我产生的联想是,价值不一定是美,比如一些颇为挣钱的文……这也很复杂,不说也罢。
还是看看朱老先生是怎么谈人的吧:你我都是人,还不知道人是怎么回事吗?世间事物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作人的最高智慧。可不是吗?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还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仙子也渺茫难测。
这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充满人生阅历和智慧的总结。一言以概之,人是复杂的。
朱老先生批评了美学界中的一类通病:把人这个整体宰割开来成为若干片段,单挑其中一块来,就说人原来如此,或者说,这一点就是打开人这个秘密的锁钥,也是打开美学秘密的锁钥。
他认为:这就如同传说中的盲人摸象,这个说象是这样,那个说象是那样,实际上都不知道真象究竟是个啥样。
谈到这里时,他提起西方美学界在研究方法上的机械观和有机观的分野。
机械观来源于牛顿的物理学。物理学的对象本来是可以拆散开来分零件研究,把零件合拢起来又可以还原的。有机观来源于生物学和有机化学。有机体除单纯的物质以外还有生命。这就必须从整体来看,分割开来,生命就消灭了。解剖死尸,就无法把活人还原出来。机械观是一种形而上学,有机观就接近于唯物辩证法。
康德在《搜藏家和他的伙伴们》的第五封信中有一段话: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
这段话是朱老先生经常引用的,他说这就是“着重人的整体”的有机观。
我想以后在小说创作时,也要树立这种“有机观”。当然,更多的体会以及如何去做到,我还需要在实际的写作中去摸索。
但有一件我现在就可以做到,那就是在读经典小说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品味,而不是一个章节一段内容地去解剖它。
我认识的一位学者型的老领导,他读了几十遍《红楼梦》,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但从来不去解析它。我觉得他是真正品味到了《红楼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