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化学,是不是会想到实验室?觉得只有在实验室中才有化学呢。其实不然,我们的身边都隐藏着化学,连我们人本身也藏着化学呢!
还有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广告。xx食物不含化学成分、xx饮料不含化学成分或xx化妆品不含化学成分。我们都会相信,觉得这些不含化学成分的东西,肯定天然无污染,可以放心使用。
真正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你觉得的只是你觉得的。台湾地区清华大学化学系硕士、中兴大学化学系学士陈玮骏在《化学超有趣》中告诉我们,最容易让人信以为真的伪科学,往往来自我们对科学知识的一知半解。
我们可以在这本书学到,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都是化学。让生活中的我们,掌握正确的化学知识,更加聪明而谨慎地进行消费。也让我们重新发现化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
一、浓度数字化,让评断更客观
夏天,我们喝冷饮可以说是常态了。我们都会到奶茶店,点上一杯饮料奶茶。那我们点的时候,店员都会问我们,加糖加冰吗?要多少糖和冰?我们一半会回,半糖少冰或少糖少冰。
在我们拿到饮料喝的时候,又会感觉到,好像味道不对呀!和之前喝的那家不一样,不是我想的味道啊。到底哪里出错了呢?
因为不同店家设定的“半糖少冰或少糖少冰”,也是有甜度或浓淡上的差异,喝起来的感觉肯定也是截然不同啦。
这就是我们依赖感觉进行度量时,会经常出现的问题。虽然“感觉”挺重要的,但是“感觉”并不是个可靠的东西。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有所不同,即使面对相同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把浓度“数字化”,对我们的生活来说非常的重要。就比如我们用消毒液,要用水稀释,消毒液和水的比例,必须要浓度“数字化”来精确。不然太浓会对人有伤害,太淡又起不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二、饮食真的能改变人体的酸碱性吗
我们一直觉得多吃蔬菜水果,就可以改变我们酸性体质。在医学上,也确实吃蔬菜水果多的人比吃肉多的人的尿液,含碱量要多一点儿。
可是即使饮食可以影响尿液的酸碱性,能够代表它也可以影响血液的酸碱性吗?甚至影响体质?
其实体质只是一个“概念”,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也只是假议题。人体不同部位都有不同酸碱值,从头到尾都不是同一个酸碱值。
我们除了希望通过饮食改变人体酸碱值,还希望通过它来,避免血液酸化。但是健康人体的血液是会自我调整的,平时会维持在弱碱性的状态,PH是7.4左右,来维持人体正常运作。
血液本身有着常定酸碱性机制,避免受食物、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这个酸碱值。只有这个机制失调才会使血液变酸,让人不健康。所以,饮食对改变人体的酸碱性作用不大。
三、氧气让我们又爱又恨
我们每个人需要生存,都离不开氧气,而且空气中氧气占了20%的体积。但是氧气是个调皮的东西,喜欢夺取别人的电子。被抢走电子的东西,就被“氧化”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生锈”了。
我们生活中的用品,生锈了是不是很讨厌。但很多东西也是通过生锈,来给能我们方便受益。比如暖宝宝,就是因生锈而发热的。
因为它利用了生锈反应的发热特性,生锈的过程会放出热量,只是平常的铁器生锈的速度非常缓慢,让我们难以察觉。
而暖宝宝是在铁粉里加入了一些盐和活性炭,加速了铁粉被氧化生锈,从而释放出热量。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也可以暖暖的。
还有生活中一些饼类食品中,都会放上脱氧剂。利用铁粉比油脂更快氧化的特性,保护食物的油脂因氧化而酸败。这就是我们对氧气的爱恨情仇了吧。
《化学超有趣》中还告诉了我们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用了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再搭配了幽默风趣的插画。让我们更简单易懂,学习起来不乏味,还能加深记忆。这本书还能够有效提升我们学可化学的兴趣,快乐学化学知识。
学习最重要的是兴趣,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有了兴趣能让我们更能愉快地学习,学起来也更快。从而得到成就感,让我们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