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靠的绝不是语言而是精神。有些人能用目光、言行和清明恬静的灵魂为周围的人营造出一种平和安详的氛围。克利斯朵夫就是这种人,他的生命焕发出勃勃生机,他像温润的春风,透过死气沉沉的古老墙壁和紧闭的门窗,让那些多年被痛苦、病弱、孤独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生命焕出生机。”
楼下是一位守寡的少妇,去年又死了七八岁的女儿,她沉浸在丧女的悲痛中,从不与他人来往。
.
“一个夏日的傍晚,这个活死人靠窗坐着,在黑暗中发呆,忽然听见克利斯朵夫的琴声。他习惯在这个时间一边弹琴一边遐想,她很是烦恼,因为琴声骚乱了她的清梦。她愤愤地关上窗户,可是琴声却一直钻进她的屋里。她非常厌恶这音乐声。她恨不得叫克利斯朵夫停下来,但她没有这个权利。从此,她每天都在同一个时刻愤怒又焦急地等待钢琴声响起,倘若琴声迟迟未响,她就更加烦躁不安。她每次都不由自主地把音乐从头听到尾。每当乐声完了,她那麻木的心便荡涤一清了。
一天晚上,她待在阴暗的房间里,琴声从远处透过墙壁和紧闭的窗户钻进来,她不由打了个寒噤,久已干涸的泪水突然流了出来。她去打开窗户,边听边流泪。音乐宛如雨丝般渗进她那干枯的心田,她又重新复活了。她又看到了天空、明星和夏夜。对生命的渴望如微弱的星芒在她心中冉冉升起。
深夜,她女儿在的梦境中出现了,这是几个月来第一次。因为让我们接近死者的最可靠的办法,不是等待死亡,而是好好地活着。
死者就生活在我们的生命中间,并随我们的死亡而消逝。”
罗曼.罗兰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诠释了和《寻梦环游记》同样的死亡定义。
心如死灰的女人从克利斯朵夫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他的精神力量,唤醒了生的渴望,活着的勇气。
遇到拥有这种力量的人,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