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青琴,一个看似外向实则内向的终身学习者。今天是在简书上分享每日思考的第1天,感谢彦彦老师发起每天一篇原创的活动,感谢大家的相互监督、共同成长!
今天我思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来自于哪些方面?
只有知道原因,才有可能得到改变。
下午我参加了我们分会组织的线下活动——《人生效率手册》主题沙龙,认真听了樊老师和张萌老师对这本书的讲解,同时虚心吸收了其他书友所阐述的观点。我就在想:同样是90后,为什么张萌老师能够那么优秀?同样是书友,为什么有些书友观点那么犀利深刻?同样是在现场学习,为什么有些书友吸收率特别高?……这些差距,都来自于哪里呢?
总结书中和书友们的观点,我大致得到了以下区别人与人不同的关键点。
第一,刻意练习。
在基础技能上面,区别人与人之间最大的点莫过于“刻意练习”的广度和深度。刻意练习不是简单的多次重复,而是目标、反馈、迭代、时间的统一。
为什么很多人说,懂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他们只是停留在“懂”的层面上,根本就没有把道理转化成行动,更别说花时间和精力反思每一次的实践。
为什么我也同样反对“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你的成果就在哪里” 这句看似正确的话?因为重复而不带脑子的大量练习,不过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术上的懒惰罢,并不能在技能和实力上带来变化。
我分享一个自己刻意练习的案例。
前年,考四级,考前两周开始准备,我选择的方式是刷往年的试卷。做完第一张,对着答案算分,发现距离及格线425还差了100多分,岌岌可危。但是,我没有开始刷题,背单词等等,而是花了一个小时分析错题。我把每个部分的得分率算出来,并订正了所有的错题,看看哪些是我不会做而导致丢分,哪些是会做但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丢分。再看看不会做的地方,是单词量不够,还是语法知识掌握不当。再看看其他原因丢分的里面 是粗心呢?还是时间不够呢?并把这些所有的原因汇总,原因后面标明了题目号,以及针对这个原因下一次遇到这种题型我打算怎么做。最后,我根据这些数据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分数,定了专项提升计划,从时间和正确率两方面衡量,这才开始刷第二张试卷,并严格按照自己设定的时间标准,认真地做。
神奇的是,在知识没有新增的情况下,下一张试卷立刻提到了450分,瞬间信心大增。于是,沿用这个方法,总共刷了三张试卷,我就去考试了。最终的成绩比预定目标还高,有500多分,发挥正常。
当时我还不知道这叫做刻意练习。这就是刻意练习的力量,花更少的时间,提升更多的能力。所有不是刻意的练习,都只是在堆砌努力和时间,并没有创造奇迹。有目标,有反馈,有迭代,花了时间,就不仅仅只是练习。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别人有十年的工作经验,而你却只是工作了十年。
第二,目标感。
目标感是一种对目标的敏感度,它比目标更有驱动力。下午书友们都在感叹,张萌老师之所以那么优秀,是因为她知道她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知道要往哪个方向努力。而我们,连目标都没有!
前段时间和同学聊天,他说他其实挺自律的,一旦有了目标,就会朝着目标努力。
我想说,你这不废话吗?关键就是,我们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缺乏目标感。比如我自己,我就是一个极度缺乏目标感的人。一旦不给自己定目标,或者我忘记了目标,就容易懒散、松懈。而当我有了目标,那简直就是杀红了眼的战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样的情况,在我短暂的人生中发生过两次。一次是高三,面临高考的压力,每天激励我的就是考上武大,为了提高成绩,每天开夜车,连续一个月做数学,搞得我半夜一两点脑子还巨活跃。还有一次,是参加平台为期三个月的训练。连续早起三个月,每天一篇高质量感悟,目标就是成长!
剩下的时间,都看心情。我需要目标感,每个人都需要,因为目标感会快速把你带到你想去的地方。
第三,思维方式。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其实归根到底,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类似于手机、电脑的操作系统,反映了大脑和身体之间的默契:怎么下达命令,怎么反应命令,怎么执行命令。
思维方式,塑造了我们的脑回路和行为模式。面对同一件事,大家反应完全不一样。比如,一份实习工作。有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有多少钱?而有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能够收获多少成长。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必然导致工作时不同的态度。
很幸运的是,思维方式可以像系统一样升级。只要,你愿意。
以前我的思维方式也很浅显很落后,后来我看了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这本书把我点醒。我意识到,一个人不需要太聪明,具备认真的态度、正向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就已经很优秀了。我开始做一个正向思维的人,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做一个利他的人。在践行的过程中,我的思维得到了稳定,并且接触到了同类人,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更多高级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升级,让我像变了一个人。这就是为什么我爱学习的原因,学习可以升级我的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遇见更正确的人。而不学习,就好比用着十年前的诺基亚,丝毫不能想象用着智能手机是什么体验,无法接触到更高维的世界。
第四,环境和氛围。
我的室友WY曾对我说,寝室里她最佩服的人就是我。她妈妈也总是问她,我的情况如何。我当时很惊讶,她说,因为我身上有一种带动身边人变得更好的力量。这种力量在见到我的第一眼,尤其是相处的过程中,让人感受得真切。
我无比惊讶,因为我并没有察觉到。后来,其他两位室友也向我表示感谢,说是感谢我,让她们在大学没有睡死在床上,而是跟随着一群正能量的人不断提升自己。
或许是吧,但是我更认为,这是她们自己的选择,我没有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我只是用我的行动,用我的进步,推了她们一把,把她们摇醒。如果不是后来她们陪着我,我想我也会松懈,我们都是受益于一种氛围和环境。
在读书会,我充分感受到这种引发人向上的氛围。虽然书友们总是不说话,但是一旦和他们交谈,就感觉自己赚到了。
今天我们就聊起了樊登读书会的定位,我说我们的定位是中产阶级以上。有书友质疑,说不能用经济实力来衡量,应该用思维层次来衡量,因为有些人有钱,但是就是不读书。而有些人虽然不是很富有,但是有学习的概念,愿意学习。我想,也对,我们的门槛并不高,365一年,人人都付得起。还有一位书友说,在她们专业圈,谁手机里没有樊登读书会APP,那简直是out。
所以说,这种情况下,读书会凝聚的都是爱学习、爱折腾的人。在这种氛围下,书友间更加能够给彼此赋能,追逐更好的自己。
说完原因,不能这么不负责任地就结束了,而是要来可以落地的东西,否则就是心灵鸡汤了。作为立志成为终身学习者的me,也还在路上,所以无法给出太多建议,唯一的能够给出的帮助每个人缩小自我与他人差距的方法就是:对照上面四点,少埋怨,多行动!
随便捡起一本书,去读吧!假勤奋总比空懒惰要好啊!
以上就是我的思考,欢迎指正和探讨!欢迎扫我二维码,加入这个有氛围、有方法、目标的群体~个人微信号 : ZQQ87914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