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题记
风筝大赛是阿富汗的传统习俗,在每年初冬,喀布尔城中的孩子们都会拿着自己的风筝,割断了最多风筝的人,就是有着至高荣耀的冠军。
“阿米尔少爷!你赢了!现在,我要帮你去把风筝追回来!”哈桑为了替阿米尔追回象征胜利的风筝,途中遭到同性恶少阿塞夫的强暴。阿米尔目睹了现场,没有挺身而出,因为他懦弱,因为他并没有把哈桑当做朋友。“最终历史不会改变,宗教也是,他是什叶派,我是逊尼派,他是哈扎拉人,我是普什图人。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没有。”
看书看电影一向泪点很高的我,看到感伤的情节,总是想“这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反正是编的,有什么好哭的?”这次却失算了。一次是在哈桑为了守护风筝,被强暴时,阿米尔却冷眼旁观;一次是阿米尔为了赶走哈桑,而栽赃哈桑偷了钱;最后一次,是阿米尔想向哈桑道歉时,可怜的哈桑,他死了。这一次,他的死也是因为保护阿米尔..........最令人心痛的是哈桑对阿米尔的所作所为都照单全收,没有丝毫埋怨。
一次无意见看到了有关阿富汗的纪录片后,证明我是对的。“书都是编的,因为现实永远比书更残酷。”
书中不止一次描写到塔利班的迫害让阿米尔和哈桑童年里的喀布尔销声匿迹,他们迫害哈扎拉人,就连哈桑之死,也死于非命,死于塔利班之手。
阿富汗在外人眼中,永远是战争的代名词。甚至没有人允许他出现一点点美好。
战乱都是因为种族,因为派别。
最后,当阿米尔要去从塔利班手里结局哈桑的儿子时,作者披露了阿米尔和哈桑其实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我不喜欢这个情节设定,因为我在想,如果他们没有血缘关系,阿米尔是不是就不会去就哈桑的儿子。
看由同名小说改变的这部电影时,突然看到一条有关这部电影的新闻。标题大致是:“电影《追风筝的人》哈桑饰演者因影片中部分情节而激怒塔利班,沦为难民。”
刹那间,我突然明白作者笔下的哈桑和阿米尔其实正是在暗喻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本该是亲兄弟,共同生活在阿富汗这篇土地上,就如书中所说“喝过同样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没有过这种在阿富汗的体验的我,可能还不能完全感受到在作者心中这样的一种伟大而又强烈的爱国情怀。
但此时此刻,它依然成为了一本在我漫长的生命长河中重要的一本书。它让我知道了很多,这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