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刚过,农家人又迎来了一个传统的习俗——看麦罢。
看麦罢,是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的一个形式,意思就是麦子收了之后,去看看娘家的麦子收成怎么样。说是看麦罢,实际则是巧立名目,借着这个机会带着丈夫孩子到娘家去做客。
看麦罢的时候,第一年上门的新女婿是重点,其它老一代的,再上一代的女儿和女婿,在新女婿面前就好像是陪客一样,都把头年的新女婿视为坐上宾。凡事对新女婿都是礼让三先。农村人习惯称刚嫁出去的姑娘为小女客,老一辈和再上辈的姑娘为老女客。在这天,不管是小女客还是老女客,通通都会来做客。特别是老女客还会带着子女们一道来舅家看麦罢。在过去计划生育还没有实行的年代,农家的子女多,有的家户在这天亲戚可达几十人以上。在八十年代以前,农村比较贫穷,饭桌上没有现在的大鱼大肉好酒好菜。但是农家小吃却是五花八门的。我的家乡在县西的黄河岸畔。朴实好客的农家人,会尽最大的努力把饭菜安排的井井有条。早饭一般是几个凉菜碟子,加几个炒菜。主食是烩菜浇米饭,相当于现在饭店里的盖饭。吃了早饭之后,女主人就开始张罗着准备午饭了。午饭是包子、菜卷或者是煮肉拌菜。主食是炸油饼和新麦面馒头。吃了午饭之后天气还早,又开始做小吃。小吃有摊煎饼、烙韭菜盒子、葱花饼,还有小蒸饺。直到太阳快快压山了,这些小吃才陆续做完。看麦罢的亲戚吃好喝好之后,方才告别。如果有新女婿的话,丈母娘还得在食盒里给亲家带上蒸饺、煎饼、油饼等吃食呢!其实,这也是娘家妈的手艺在亲家母面前的一次展示。
在我的记忆里,也有农家人因为招待看麦罢而闹矛盾的现象。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穷。有的家庭兄弟姊妹好几个,相继成家立业后,年迈的父母没有能力了,便把逢年过节招待女儿的大事分配给了儿子们。有的家弟兄几个轮流着承担这些事。条件好的还好说,跟姊妹们还有姑姑们的关系处理的不错。逢年过节会把招待亲戚当做一家大事。但条件差的,总会找个借口不愿意应付这些事情。所以,因为招待亲戚经常会出现不愉快的现象。有的媳妇,在招待亲戚这天竟然锁了大门,使亲戚来了无法上门。亲戚只好去了老人的家。老人马马虎虎的对付一番走麦罢。致使后来亲戚之间的关系闹的很缰。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的条件总体好了许多。于是,在走麦罢上都是尽力的把事情往好的搞了。在饭菜上,一点不逊色于饭店。在招待上再也没有找借口拒绝的现象了。不管来多少客人,都是欢天喜地的招待。亲情在这浓郁的气氛中显得更加浓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