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不是“线程池八股文”,而是一场从翻车到觉醒的实战复盘。
你将看到:
为什么「线程越多」反而会拖垮系统;
为什么「无界队列」其实是内存炸弹;
为什么「拒绝策略」能决定订单是否丢失;
以及,我踩过的缓存、事务、连接池的真实坑。
如果你也想让代码从“能跑”变成“能上生产”,这篇一定要看完。
-****01-
** Code Review **
上周朋友团队 Code Review, 自信满满地展示了一个“高性能线程池”:
@Bean
总监看了三秒,缓缓地抬起头问我:
“你知道这个配置在高并发下,会先拖垮数据库,再拖垮整个系统吗?”
那一刻,他的表情就像线程池里的阻塞队列——满了。
-****02-
**为什么 **
幻觉一:线程越多越快?不,是越慢越死。
许多新手第一反应:线程越多性能越高。 但真相是
线程数 = CPU 核数 × (1 + 等待时间/计算时间)
也就是说,线程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恰到好处才最优。
// 错误示范:盲目堆线程
线程池类型决策:
[图片上传失败...(image-1a79d8-1762422725582)]
幻觉二:队列越大越安全?
真相:你只是把炸弹埋得更深。
默认的 LinkedBlockingQueue() 是无界队列, 当任务堆积时,你的内存就是定时炸弹。
// 灾难配置
任务积压漏斗图:
[图片上传失败...(image-3bb767-1762422725582)]
幻觉三:拒绝策略无所谓?
真相:拒绝策略选错 = 数据丢失 or 雪崩。
// 错误:直接丢弃
<pre data-start="1778" data-end="198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小公司线程池决策:
[图片上传失败...(image-462ef1-1762422725580)]
</pre>
-****03-
让我崩溃的“高性能缓存”
当年我第一次写 Redis 缓存,以为“永不过期 = 性能最佳”。
@Service
<pre data-start="2200" data-end="2546"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上线一天,Redis 爆满,MySQL 被打爆。 我被当场“高性能优化师”原地除名。
正确姿势:缓存要有策略、有周期、有兜底
</pre>
@Service
<pre data-start="2200" data-end="2546"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关键点:
防缓存穿透:空值缓存
防缓存击穿:双重检查锁
防缓存雪崩:过期时间随机化
</pre>
-****04-****总结
从“能跑”到“能上生产”的三步转变
| 阶段 | 思维方式 | 典型写法 | 危害 |
|---|---|---|---|
| 新手 | “能跑就行” | 功能实现完就提交 | 不考虑性能与风险 |
| 熟手 | “生产可用” | 增加日志、异常、监控 | 保障稳定运行 |
| 老手 | “可演化架构” | 模块解耦、容灾降级 | 系统自愈能力强 |
后来的我,看代码有了“火眼金睛”
🔴 红色警报(立即修改)
Executors 创建线程池(可能 OOM)
缓存无过期时间(内存炸裂)
事务范围太大(锁竞争严重)
🟡 黄色警告(建议优化)
循环内查数据库(N+1 问题)
没有异常捕获
硬编码魔法数字
🟢 绿色实践(值得点赞)
有限队列 + 超时设置
指标监控 + 降级策略
异常日志 + 告警上报
写在最后:
“会用技术”是工程师, “用得稳、用得对”才是架构师。
当你能在设计线程池、缓存、数据库连接池时, 不只是追求“性能快”, 而是能想到——“这玩意儿会不会拖垮整个系统?”
那一刻,你才真正从“写代码的人”, 变成了“理解系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