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都写,想不到这次是雪地郊外忘记穿雪服,爆冷之下写出了第一句。爆冷,不是那个爆冷,是真的冷,如果没有这火,我应该是完蛋了。30分钟后,我又要出去了,多烤一下自己。那么我先从“道歉”这个尴尬的事情说起。
道歉代言人
这是文乐最近给我的新代号。为什么呢?先从让我道歉最多的地方说起吧。
QAPM的体验债
最近让我道歉最多的就是QAPM了。说这,我就回忆起,我从高中就知道一个余世维讲的故事,关于一个在日本卖豆腐花如何道歉的故事。里面讲述了于老师买豆腐花,回家隔天吃,发现变质了,回去找店家。一说豆腐花变质了,店家不由分说,对不起,加90度鞠躬,给了新的豆腐花,然后店家还温馨提醒说,豆腐花没有加任何防腐剂,所以务必在当天吃用。就这时,于老师认真看了下包装,明明上面写得清楚,当天吃用。就是这样,是我们的错要道歉,不是也要道歉,总之不会是客户的错。回到QAPM要总道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用户体验确实做得一般,QAPM虽有实力,但现在的很多功能的设计容易导致用户犯错,例如隔天出的掉帧率数据完全没有提醒,相当于隔天过期的豆腐花,连隔天过期的包装提醒都没有,有什么理由不道歉呢?
看别人看自己
虽然我有吐槽体质,偶尔吐槽公司,吐槽老板的决策,但是我知道有我能力不足的部分,学习路上,我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而在这半年,我看清楚了更多,我偶尔会觉得也许我也是被别人吐槽的老板。
近些年,我看到了许多人与人、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我这里也会有。说实话,这些矛盾并不完全是每个人情绪管理、说话艺术的问题,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生产关系没有梳理清楚导致的。而这就是我最应该被吐槽的地方,虽然尽力了,但一直没有梳理清楚,导致团队要面对一些恶心的事情,也影响了效率。这是我应该道歉的地方,哪怕仅仅是因为我不想变成我吐槽的。
加班
近期听到句话,努力很难,不努力真的很舒服。但是人生不就是这样的么,努力是为了争取,为了达成目标,真的佛系了,那在乎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努力是在挑战自己的极限的限制,也只有努力,极限才能成长。但是话说回来努力也意味着牺牲,牺牲自己娱乐的时间就算了,牺牲与老婆,女友,子女,父母的相处时间。这半年,无论是腾讯云的专项测试团队还是工具平台团队,付出特别大,大家都很努力,挑战极限,这里也希望大家能发现了自己拥有的成长。除此之外,记得那天听到某同事老婆打电话吹回家,我也感到深深的歉意,希望亲属们可以谅解。
2019的希望
希望在2019年,我不用再道歉。2018年的后段,我们开始对QAPM进行一些体验的改进,但是还是很不够,希望2019年,QAPM的用户体验能从告警体验、看板体验、接入体验、错误引导几个方面打造对用户无痛的体验闭环,让用户能真正享受到QAPM带来的好处;还希望我能和团队一起梳理清楚这些利益关系,让团队更专注;希望不用加班?这不可能的,但是还是希望大伙能跟我一起,清晰每个里程碑的目标,让团队真正做到张弛有度。
我还有一个希望,2019在北京qcon,我有个关于技术团队管理的专题。在这专题,我有个小私心,看《系统之美》这书看得我若有所思,感觉跟最近不少优秀的管理实践有密切关系,但是毕竟是本高屋建瓴的书,缺乏很多实例,希望能有人站出来,和我一起用自己优秀的管理实践案例把这书的系统思考充实起来,帮助我和听众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和更实在的帮助。
Qcon2019,技术团队管理专题
越来越庞大的团队,仿佛是一个大系统下的逐渐变得复杂低效的子系统,怎样去设计这个子系统,才能让系统适应现在多变的环境,保持高效敏捷稳定呢?这仿佛是个老生常谈问题,遇到这个问题的大团队大公司大项目都会称自己是一头会跳舞的大象,仿佛解决了问题,但是又如历史循环一样证明大象终究还是大象。在《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这本书的仿佛能模糊地看到答案,它描述了高效运作的系统有三个重要的特征,适应力、自组织、层次性。而在快速成长的技术团队和松散结构开源项目团队中,我们看到不少高效系统特征的落地到团队建设之中的真实样貌,如《奈飞文化手册》中的只招成年人,了解一线业务,给予自由;如阿里的中台建设,头条的“Context,NotControl”,通过平台能力上保证和建立自由的可能性。我们希望在我们专题中,类似的出色的实践和案例,让模糊的答案变得清晰,构建出属于技术团队的“系统之美”。
托付给值得托付的人
2018年我总有种托孤的感觉。其中一个就是AI虚拟项目组中的NewMonkey(SmartMonkey)。那时候三组刚刚组建,腾讯云又是新领域,我精力有限。有一天,我拉上佳南面谈了3个多小时,就这样,我就把这只猴子托孤给了我们组的南同学。在后面的一段时间里面,还有不少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到NewMonkey的开发中。感谢佳南,也感谢Monkey的整个开发团队,在工作之外加班加点,让新版本的无root的Monkey有个两个实实在在的版本。
另外一个被我托付的就是我们的三组了,当云专项测试的团队搭建得差不多的时候,我的精力开始投入到QAPM和整个中心的管理中。云这边coco带着团队帮着我处理了很多事情,让团队在云的专项性能上,逐渐开始有个口碑,赞赞赞。
2019的希望
这些被我托付的同学,有句很土的话,有着主人翁精神,很感谢他们。2019年,希望NewMonkey能走上开源共建的道路,也希望原来的虚拟团队的同学,能保持对技术追求的初心,能继续一起共建;希望三组能在技术上真正成长起来,成为“圈内人”(我相信三组的同学懂的)。
让事情产生意义
2018年我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一开始我可能我认为意义没那么大的。其中一个就是高校合作。
高校合作
跟中山大学合作了一门有学分的选修课《腾讯专项工程师训练营》,从9月份一直到11月中,每周二广州出差,90分钟的课时。超级大的付出。如果仅仅是为了招聘,其实我内心是纠结的,意义真的不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在想,我能不能传递一些我出来工作后才发现其实我应该更早学的知识和体悟呢?所以中间我会穿插点我看的书和工作经验,虽不知道同学们能吸收多少,但是我觉得意义非凡。记得我的初中班主任加语文老师,就给过我这个意义,包括让我们写小说,让我们去老人院服务。能够给100多个学生类似我初中老师给我的意义,我感谢这个机会,也感谢衣老师和中大TA们的支持与帮助。
另外一个高校合作,跟清华姜老师的合作。别的不说,希望自己的学术成果能够在企业中落地就应该算是学术界的奇葩了,感谢遇到你,以及你的强力支持。
分享
另外一个就是分享了,比起分享我想好好完成我的本职工作。但是最近半年还是做了两次公司内的非技术类分享,包括跟TEG的,技术周的。有时逼着自己做非技术类的分享也是种挑战自我,这就是其中一个意义所在吧。
最让我深刻的就是技术周了,我有如图的分享,真是当着全公司说出了我的心声,意义于我而言就是一个感恩我经历的机会。
另外一个就是技术周的一个关于大数据的分享。可能有人说这种两人搭配着讲的形式很特别,但对我而言,有别样的意义。因为我和何纯老师讲的都是APM,我不希望最后就是各说各话,这感觉就像是映衬着公司内的重复造轮。我想踏出一步,做些改变,不管多难。难得何纯老师很支持我,所以我们分享的内容就融合到了一起,才有了这个App与游戏的APM的碰撞融合ppt和分享。从专项的发现,定位,解决,度量四个维度展示我们的最佳实践。
2019的希望
正在进行的南科大项目和清华项目有好的成果,成果能落地产生价值,高校内核兴趣组能成立,希望跟wetest好好合作,这些都是为了让一切更有意义。
献上一个奇葩说的段子和2018年看的书单,共勉
2018书单
《奈飞文化手册》我困惑很久了,我真的错了么?阅读后发现我的错其实也可以是管理上的另外一种正解。
《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开始让我明白原来还有这个角度,有种工程师的亲切感。反思自己这个团队作为一个子系统,是不是健康高效的。
《设计心理学-与复杂共处》比起动不动提KISS原则,我觉得这个更实际。说起这个,我就说新MAC的四个type-c,简直就是滥用简约,能不能好好面对复杂的意义?
《性能之颠》书的目录跟我们的《Android移动性能实战》很像。我完全没参考,如果不是云计算专项,我不会看这书。不过就这点,肯定是好书。
《学会写作》对于语文成绩一般的我,这书很有趣很易学,甚至可以融汇贯通到写分享类的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