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是一个动词,其仅指一个行为,和看到、听到、摸到等动词一样,其本身并没有深层次的含义,但是结合笑来老师的文章,我对遇到的理解是“被遇到”,换句话说即是贵人主动遇到了你,所以在你认为遇到贵人是偶然时,实际上是也是贵人想遇到你的必然。
那么贵人为什么要遇到你呢?答案是,你的“特质”吸引了ta,就像一位暗恋你的ta一样,或许喜欢你的能力、性格,或是在你那里感受到了温暖,或是看到了你远大的未来,或仅仅是因为自你的身上找到了ta的影子,总之,你的一项特质导致了被贵人遇到的结果。
“贵人”代表什么呢,或者说,贵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区分我们遇到人的是“贵人”而不是其他?
通过学习笑来老师的文章,“贵人”的概念是指能帮助你提升自我、成长且你主动求助的时候,可以不要报酬而给予你帮助的人。至于如何区分你遇到的是“贵人”而不是其他的方法,我基于自己遇到的过的“贵人”和“伪贵人”,提出如下三点感悟:
第一、相由心生,一个贵人通过外表和他的言语交谈,即可以初步确认“ta”是否能对你的成长提供帮助,一个人的外表不是指ta穿的衣服,而是ta的精神气,根据心理学的解释,一个人的学识、内在都会在他的“精神”上面体现,这是因为ta长时间的坚持一件事情,而形成的一种“磁场”,大家可能都有过的一个“感受”是,遇到某个人时,主动的想和他多交流几句,多吐露一下自己的心声,即使他的长相很一般,我们也愿意这样做。
但是遇到另外的人,即使长相很好,但是我们内心就是在拒绝与其沟通,与其接触,这是因为ta的磁场和精神气和我们自己的磁场没有线接点。
针对上述论述,自己亲身感悟过,在大学期间,通过一个知识座谈,认知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有一位同学的气场就特别吸引我,因为和他交谈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自己平时模糊但没有清晰定义的知识,通过和他的沟通,全部明朗,接下来我们成为了朋友,在大学一起合作参加“辩论赛”、“创业项目”“开办补习班”等等,我们双方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长
同样,在入学军训期间,和我站在一排的同系的一位同学,我的内心就一直抗拒与他接触,在此之前我们双方没有任何过节,刚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对这位同学有偏见,所以也尝试与其沟通交流,但最终的结果是每沟通交流一次,我感觉自己就像失去什么一样,每次从他的语言中获得的除了抱怨之外,就是他的室友存在的各种问题,最终的结果是,大学期间ta没有一个男性朋友,唯一的女朋友也因为他的欺骗而离开了他。
综上,我认为区分贵人的第一个方法是ta的“精神气”是你喜欢的还是抗拒的。
第二、如果与他交朋友,你会把他定义为哪一类朋友?这是区分贵人的第二个有效的方法。
我父亲教给我的处事原则中有一条是“与人为善”,在上学期间,我对这条原则的运用就是广交朋友,在交往的朋友中,我发现我与他们中一部分是相处不来的,只在某一个话题上可以进行沟通,且有的朋友并不值得我投入太多的时间与他相处,所以我对朋友就进行了分类,有“娱乐型朋友”、“话题型朋友”、“心灵型朋友”、“导师型朋友”、“知己型朋友”,其中“导师型朋友”、“知己型朋友”是我最珍视的朋友,他们帮助我成长,对于我的想法不是去全部迎合或者否定,而是中肯的给我建议。
所以,如果你将一个人归为“导师型朋友”和“知己型朋友”这一类别,那么“这个人”就是你的“贵人”。
当然我划分朋友的方法比较功利,但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在你的一生中,真正的好友10个指头是可以数过来的,可以与人为善,但要学会分清这样的交往是否值得你去投入。
第三、如果你想要帮助,包括金钱、资本、人脉,你最先想到的5个人是谁,再根据可能帮助你的概率进行排序,如果其帮助你的概率达到了51%,恭喜你,这就是你的贵人。
一个人如果被他人定义为“贵人”,其必须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同时他也愿意为你提供帮助,如不满足上述两点中的任何一点,他都不是你的贵人。
在我第一次学习文章中上述三点就是我概括的识别“贵人”的三个方法,通过3个多月的实践,现在上述三点中再增加一点:
如果他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他会允许你犯错,然后给你改正的机会,并因此让你获得成长。想起自己看过的《琅琊榜》,麒麟才子看似在帮三皇子,实则在消耗三皇子和太子,而且这个消耗是以隐形的形式展现的,所以,需要从大局上面看到,你遇到的贵人是助你成长,还是仅仅在表面上让你获得了成长。
3、“科学方法”是指严谨的且强调实证并排除偶然性的一种方法,但是“遇到贵人”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用科学进行证明的命题,因为需要设计不同的情形,考虑不同的变量,还需要考虑每个人的特殊情况。所以,我对李笑来老师阐述的“科学方法”的理解是一种对规律发生的概率高低的预测,即你即使学习并学会了本篇文章所有的概念和原则,你遇到“贵人”的结果还是存在不确定性,确定的只有你已经提高了遇到“贵人”的可能性,所以在学习了李笑来老师今天的课程后,你还是未遇到你的贵人时,你也不必气馁,因为你遇到“贵人”是一件高概率的中彩票的事情,只要你持续这样做,总有一天会中大奖的。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为什么能遇到黄蓉、洪七公、周伯通等“贵人”,金庸给我们的答案是“郭靖将最简单的大道理内化为了自己的行为,同时懂得示弱”,这是金庸告诉我们的,因为小说给我们的往往是最精彩的,在精彩之前发生了什么小说并没有说,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在郭靖未遇到人生中最大的“贵人”时,他和我们的经历一样,只是默默的在坚持,在积累,提升他遇到贵人的概率,然后才出现了我们看到的修炼降龙十八掌、迎娶才女黄蓉等等幸事,所以不要盼望“他日我若为青帝”,而要努力成为“内圣外王,天下辅之”的自己的“贵人”。
二、与李笑来老师对“情商差”的不同理解
李笑来老师将“情商差”定义为“脑力不够、思考不深入而出现的意外结果”,对于上述概念我的理解是“情商差”并非脑力不够、思考不深入,其应是在一个环境里恰当的处理问题,这除了要求思考深入外,还需要我们克制对已经了解的事实进行表现的欲望,同时需要分清事情所对应的各个利益方需要我们展示什么,在此前提下给出的解决方案才符合“情商高”这一标准,因为情商对应的不是事物,而是人,所以仅仅将问题考虑深入还不够,还需要考虑不同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如何考虑并希望如何处理的。
三、对于培养成为“贵人”中如何纠正“初始的偏差”的理解
李笑来老师对如何纠正“初始的偏差”给出的答案是学习对自己成长有用的概念,让我们逐步走入正轨,对此我是赞成的,但除了学习概念之外,我认为还需要一个标杆作为努力的终点,学习概念一定会让我们成长,但是学习本身并不能立即给我们回报,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标杆,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自己不断的调整方向,且出现意外或我们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时,我们也可以以标杆作为我们行动的原则。
实际上,李笑来老师通过自己父母的例子向我们阐述的核心道理也是“标杆”,李笑来父亲对于“政策”的不确定通过母亲的破釜沉舟而坚定了信心,即必须让自己平反,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的父亲都是以我一定会被平反的心态处理自己的问题,他坚持“就事论事”而不是假装可怜,他穿着得体而不是衣衫不整,所有的这些都是基于“标杆”这个目标的影响,所以除了学习概念之外,我们还需要找一个“标杆”作为我们实践的参照。
遇到贵人的科学方法-学习笔记(二)
重读了一下今天的文章,又有一些新的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有的人总有贵人相助,而大多数人不行”的这个结果是如何导致的,其中“有的人”与“大多数人”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李笑来老师文章的第二次阅读,我对上述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思路,“有的人”与“大多数人”存在的不同点一定是“有的人”做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且这件事情与运气无关,那么这件事情是什么呢?文章给予我们的答案是最朴实、最简单且永恒不变的道理,抛开这些形容词,文章的答案就是以大道理作为行为的准则。仔细想一下,大道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坚持实践它的并没有,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很多大道理所指向的都是未来和长远的利益,如“听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滴水穿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等等,其导向的都是未来及长远的利益,对于这些大道理,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却很少有人去实践,原因很简单,即因为没有即时的利益反馈,正因为此,更没有人去深入的思考如何将大道理转化为实践,所以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有的人总有贵人相助,而大多数人不行”,因为你没有做“有的人”应该做的事。
结合古代,思想最多元化的几个阶段,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阶段是大道理高产的年代,为什么高产大道理,因为出于现实的利益考虑,且立足大道理可以吸引人才,获得民心,且大道理绝对不是从上自下的,即他不是反映统治者阶层意识的,而是最底层民众意识的,即自下而上,如安稳,吃亏是福,只要努力就能功成名就,成熟是对事物不会再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惆怅等等,说到底,大道理有他本身的适用环境及前提,在现在的时代,没有了战乱,和平是主旋律,且衡量成功的外在标准就是赚钱多,而赚钱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并非仅仅依靠一个道理就可以,且每个人都希望很快积累财富,对于慢的方法没有耐心,而且很多大道理是要你放弃眼前的利益,但是长远的利益大道理也不能百分百让你实现,基于此,没有现实的环境,没有高端的认知,没有耐心,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等等都阻碍了大道理的贯彻。所以,我们要明白想遇到“贵人”或被“遇到”,我们还需将我们已经知道的大道理转化为行为,并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春秋战国时代”,并最终让我们成为李笑来老师所说的“有的人”。
二、学习简单的概念为什么会帮助我们回到正确的成为“贵人”的轨道中
简单的概念是构成我们认知和成长最基本的细胞,学习并实践简单的概念就是在更换我们已经陈旧的其他细胞,通过细胞的更换,我们的组织体系也在更新,最终形成一个新的运转体系,这个运转体系指导我们的每个行为,就像人生信条和原则一样,让我们在他的指导下前行,这样当然不会“出轨”了,但是你需要主动的促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接,让他们形成一个你希望形成的体系。
三、为什么“特别朴素、简单的道理”被李笑来老师称作永恒有效
在此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逻辑,有些事物本身具有一些特质,但是人们往往将其特质作为事物导致的结果,而忽略了事物本身,李笑来老师认为“特别朴素、简单的道理”是永恒有效的,可能真正的情况是“永恒有效的道理”都特别朴素、简单,就此简单分析如下:一个“永恒有效的道理”必须要符合什么条件,概括一下无非是对普通规律及事物共性及其发展的总结,且其必须具有长时间立足于时间轴的特性,那么这样的道理就必须具有灵活和普遍适用性,对于寻求普遍适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过去”,看一下千百年来有什么道理一直指导人们的行为,找到这些道理后,看一下这些道理指导人们的行为时是否被重新进行了解读,如果有,则其就符合“灵活性”的特性,最后看其是否具有“朴素、简单”这两个特质,如果有,那么恭喜你,一个“永恒有效的道理”被你找到了。上述的分析并非我对李笑来老师观点的否定,而是极度的认可,且因为认可,所以想了解更多永恒有效的道理,进而更好的提升自己。
四、当我们不知如何及从何下手时的一点分析
在今天第一篇学习笔记中,我提到了“标杆”这个概念,即按照你期望成为的人指导你现在的茫然,让你最终真正的成为期望中的那个人。上述概念可以有效的解决“当我们不知如何及从何下手时”的困惑,遇到这样的情形时,你期望中的自己会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你就怎么处理,如果你想象不出你期望的自己是什么样子,那么找一个你佩服的榜样(和左非同学交流想出来的,我的榜样是张良),按照他的方法和原则去处理,进而帮助你有效的解决当下的困惑或引导你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
五、做错的事情,效率越高越可怕;做对的事情,即使慢一些,收获也是巨大的,针对上述内容李笑来老师想告诉我们的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不去做错的事情吗?
实践中,效率高是一件好事,因为做错了,可以快速的知道结果,进而可以快速的修正,并最终获得好的结果,所以李笑来老师用“可怕”来形容做错事且效率高的后果,而不是“失败”,其中的缘由到底是什么呢?通过自己的思考,我的感悟是“好的开始已经成功了一半”,好的开始就是选择了好的“路径”,并以此获得巨大的收获后,你的“路径依赖”的回路就已经形成,换句话说,你已经提升了获得巨大收获的概率,因为你的“好的开始”的路径已经定型。那么做错事且效率高为什么要称为“可怕”呢?读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各位,一定知道作者阐述的一个道理-在决定性的战役上取得一次胜利,最终的胜利就属于谁,反着读这句话是说谁要在决定性的战役中失败了,谁就失去了最终的胜利,而做错事且效率高用“可怕”来形容的原因就是其在决定性的战役中输的可能性要大于做对的事,原因也很简单,做错事且效率高的人总认为自己还有纠正的机会,先做再说,对于平时简单的事情来说,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遇到复杂且重要的事情时,这个长时间形成的做事方式就会导致可怕的难以去纠正的后果,所以李笑来老师用“可怕”来形容是非常恰当的,李老师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平时你认为无关紧要的小错误,因为在关键时刻这个错误就会决定输赢,概括来说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六、将“讨厌”转换为“还没喜欢上”,将“失败”转换为“暂时没有成功”的深层次原理是什么?
通过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简单分析如下:“讨厌”、“失败”、“无能”都是指向负面结果的词语,即他们已经给一件事一个人进行了定性,对于这种定性,打破它的方法就是将其转换为正面的存在可能性的行为,因为可能性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种“侥幸”心理,即失败可能是假象,成功还是有可能出现的,基于这种侥幸心理,会将我们的精力全部调动进行最后的冲击,但是李笑来老师也说了,这仅仅是一种技巧,让你更好的接受失败,而不能一直陷入这个漩涡当中,做无谓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