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背景:2017年,我从工作近10年的一家外企出来了,角色转变为一名职业讲师。当时,恰逢好友吴老师也打算创业,因其有眼科方面的专家背景,想继续从事老百姓视力健康方面的事业。两个志不同且道不合的人,但都有一颗澎湃的初心,就是希望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资质,为他人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无论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是望闻问切,解决老百姓视力健康方面的问题。一拍即合,共创了一家公司——贝视佳视光中心,专注于眼健康方面的医学验光、视功能诊断,以及视力矫正的配镜和视功能训练业务。
2年来,我一方面继续从事自己的讲师职业,做调研、写方案、备课、授课,另一方面师从吴老师的专业指导,成为了一名“斜杠”老青年——站得了讲堂,也验得了光的培训师/验配师。
2019年6月,我参加了以色列SIT公司的创新导师认证项目,这家公司致力于帮助企业利用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和现有资源从内部发展他们的业务。完成系统的学习,之后就踏入学以致用的阶段了,恰好自己有创业的土壤,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经得起验证,未来在担任创新导师的过程中,也会更有自信。因此这篇文章,就立足于一家视力健康中心的产品、服务和流程,审视这其中已有的创新成果和未来开拓创新的机会。
创新是什么?
你同意以下说法吗?
创新的产生得天马行空,头脑风暴…
创新是需要天赋的,只有天才才能创新…
创新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投入资源,甚至于放弃已拥有的…
创新几乎是99%的公司文化、价值观里面的高频词,但“创新”如何能从口号落到践行,的确需要对其定义做个澄清。
SIT对于“创新”的解读是三大特质:NVF
1. N-New 新的:创新不是换汤不换药,对于旧有的简单复制和包装,而是跟传统的产品、服务、流程,有着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区别,能够影响内外部因素的彼此关联。
在运营视光中心的过程中,我和吴老师经常思考的就是,我们推出的专业服务,采取的种种经营策略,它们跟传统的眼镜店行业,有哪些新颖之处?这是一个初创企业经常要进行的自我对话。我们视光中心的对外形象,就类似于传统的眼镜店,从规模效应上来看,我们无法和市场上存活几十年的眼镜店大鳄相抗衡,那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我们如何带给顾客不一样的视力健康服务体验?
2. V-Valuable 有价值的:有人曾经调侃,在企业做事,给老板打工也好,出来创业,拉风投也好,记住:Good Result=No Result + Good Story/Presentation. 但作为一个脚踏实地的创业者,我们不敢苟同。创新必须要带来价值,解决客户的问题,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经营效益,持之以恒。任何创业,的确需要有初心和情怀,但是情怀不能当饭吃,得先活下来,活久点!
3. F- Feasible 可行的:价值是创造出来,创造需要可行性。这也就是很多人,一拍脑袋出来一个好主意,被自己的创意感动得不胜唏嘘,之后呢?不了了之。没有落实到执行阶段,没有可衡量的标准、可评估的结果,所谓的创新还是一个美好的Story而已。
所以,在和吴老师在协作过程中,她想法多,点子多,每每在她兴致勃勃的跟我分享美好的愿景之余,我总会问她一句:接下来我们打算怎么做?第一步做什么?谁来做?
总而言之一句话,所谓的创新,必须是新的,有价值的,可行的,需要经历“创意-创造-创收”的考验,不符合NVF特质的所谓创新,无稽之谈。
创新的阻碍
在荒芜人烟的河边停着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只能容纳一个人,有两个人同时来到河边,最后两个人都乘坐这只船过了河?请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相信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设定一个方向和一个结果,然后按照习惯的逻辑、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和思考。这的确省时省力,但当环境发生了变化,这种思维却常常不能奏效,反而会禁锢人们的思维,无法通过其他“捷径”寻求突破。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创新的阻碍——认知型思维定势,认为一个物品或者状态只有一种特定的形式,排除其他的可能。
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SIT会从三个方面来剖析我们常见的认知型思维定势,在应用五大创新工具的过程中,也会解析相应的工具能够击破哪种或者哪几种思维定势。
1. 结构型思维定势:人们容易把某个产品或者服务圈定在他们原本固定的形态上,把他们看作一个整体,并认为他们应该以我们熟知的形式存在。如果这个形态发生改变,我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会本能地认定这种改变是不妥的。
我们对于传统眼镜店的刻板印象就是卖眼镜的,而且是暴利。店址最好地处闹市,顾客进去会被各种琳琅满目的镜架产品、镜架+镜片的套餐活动所包围,店员主要的服务行为主要体现为销售行为,双方会更专注价格因素,积极地进行热火朝天的讨价还价。
而贝视佳视光中心带给顾客的第一印象却并非如此,以下选取了门店“大众点评”上一顾客的售后点评,来做比较:
贝视佳视光中心打破了传统眼镜店的运营思维和模式,也打破了顾客对于眼镜店的刻板印象,从专注于产品的价格因素,转为更关注产品背后的顾问式的服务价值。现在想想,其实我们有在应用创新工具里面的“除法”工具,将服务流程进行分解和重置,具体应用将在接下来的工具分享中进行详细阐述。
2. 功能型思维定势
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的功能。功能性思维定势影响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就如刚刚顾客点评里所描述,传统的单光镜片往往只能解决顾客“看得见”的问题,顶多考虑镜片的厚薄因素。但是当前诸多功能型镜片,却能够带给顾客更优越的视觉体验。如抗疲劳的镜片会帮助近距离用眼过度的顾客视觉更舒适和持久,防蓝光镜片能够有效隔离数码产品散发出来的有害蓝光,以及其他实现特殊环境下的功能性等等。这些升级换代产品的背后,仔细琢磨,就是SIT创新工具中的“乘法”效应。
3. 关系型思维定势
把产品或情况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相干性认定为是静态的,永久不变的一种思维定势。导致的结果是,人们忽视了通过改变这些相关性去创造新结构的可能性。
比如贝视佳开业初期为了吸引顾客,对于任何选购镜架+镜片的顾客,都给予八五到八折的折扣优惠。我们自认为这是个公平且有吸引力的政策,一方面,门店商品的定位是偏中高端的,同款进口功能型镜片,在医院验配不打折,在其他门店验配顶多95折,我们的让利已经很有竞争力了。另一方面,政策统一,童叟无欺,也减少店员被动地和顾客讨价还价的精力,确保内外公平。
然而,我们这固定的优惠政策推向顾客的时候,有部分顾客并不领情,认为我们不善变通,甚至于店员有时也会感到遗憾,其实再让利一点点,顾客就下单了。在价格因素上,我们有一定的定价自由,但我们很难去控制顾客的购买力。那我们就得重新思考我们的促销政策,如何有策略地应对外部情境的变化,SIT的创新工具——属性依存,可以在这方面大放异彩。
一切都在变,不变的唯有“变化本身”。
SIT创新原则——盒内思考,限制激发创新
在学习SIT各个应用工具之前,导师跟我介绍了SIT公司所在的国度——以色列。以色列是全球公认的创新国度,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数量超过欧洲,科技产业贡献超过GDP的90%,且凭借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领域的深耕,只占全球0.2%的人口拿走了20%的诺贝尔奖。鲜有人知道,以色列全民创新意识极高,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以色列国土面积仅相当于1.5个北京,人口不到北京一半,且国土自然资源及其贫乏,一半以上是沙漠,尽管地处中东,但油气资源无法与周边土豪国家相提并论,且阿拉伯国家的敌意与威胁从未消除。正是种种限制的存在,逼迫着人们必须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去创新,否则连吃饭都成问题。
这让人不禁思考,在资源缺乏的时候,人们反而会被倒逼着开动脑力,使用有限资源也能解决问题。所以,“从盒内思考”就是SIT系统创新思维的精髓——“从现有资源找答案”。虽然“盒子”的大小是有限的,但我们从中发现的资源和机会却会远远超出最初的想象。向内探寻我们平时经常忽略的东西,也许与你的认知习惯相背离,却可以有效地帮你发现灵感,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创业初期,我和吴老师也会和很多传统眼镜店的老板交流,发现他们创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家大业大,但也面临着由传统的眼镜店转型升级到视光中心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不少老板开始转移精力,开辟新店,门店名称也由“XXX眼镜“ 改为”XXX视光中心”,并购进大量昂贵的仪器、设备,也要求员工进行一系列专业学习。但是两年过去了,老店照样有稳定的客流,但新店门口罗雀,新店因为人气弱,员工一方面很难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少了销售提成,干活没动力。甚至那些高价购买的仪器设备因长期不使用,都蒙上了灰尘。所以不禁思考,服务的重新定位,门店的转型升级,非得放弃已有的资源,另辟蹊径么?我也希望,通过这次自己的系统学习,在面对未来VUCA的商业挑战的时候,向内看,创新性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再向外拓,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形式为先,功能次之
在参加SIT学习过程中,我个人一直带着的困惑就是,如何应用?如何简单、奏效地达成预期的结果。这里面,SIT再次翻转我们的思路,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思考未来期望的答案,由这个答案作为创新的暗线,先构建“形式”,然后从“形式”中发掘它可能可能具备的“功能”。也就是“形式为先,功能次之”。
本篇到此为止,接下来我将陆续更新SIT创新思维五大工具的具体应用文章。让创新成为我们头脑的利器,让创新成为个人创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