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让你改变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也就是我们平常挂在嘴边的所谓“老好人”。这样的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懂得拒绝,在做事时首先在意的是他人的感受,甚至为了这一点,哪怕损失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很多人认为讨好型人格是高情商的表现,然而高情商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懂得通过正确的方式有技巧的表达自己的主张,他们对自己有着清晰地自我认知、

讨好型人格的人则过于谦卑,不断忍让。他们心灵脆弱,很容易将别人的过错归结于自己。他们太过在意别人的目光,害怕失去。

讨好型人格不是高情商,而是自卑。

正如标题所说的,今天我们说的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能够改变讨好型人格,如何脱离自卑。

《自卑与超越》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经典之作,也是关于自卑的个体心理学的著作,但是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本书过于学术和晦涩,不容易看懂。于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理解阿德勒的思想,日本作家古贺史健在和哲学家岸见一郎合作下,出版了《被讨厌的勇气》一书。

《被讨厌的勇气》以青年和哲人辩论的方式,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阿德勒的思想,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一切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

讨好型人格正是因为如此,太过于在意自己的人际关系而舍弃了自己的利益。

为了应对人际关系给我们带来的烦恼,阿德勒将身边的人际关系分成了三大人生课题,分别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就是在对待烦恼的事情的时候,你首先要思考“这是谁的人生课题。”划分出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并且划清界限。

或许你会问,难道发现别人的人生课题有所偏差,还是不去干涉么?遇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去做适当的引导,但是决定权还是归属于别人自己。我们要记住,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那么如何辨别这个课题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但是正如书中青年所说的,只有让你学习的老师才是认真负责的老师,积极为你未来着想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难道都能因为轻飘飘的一句“这不是我的课题”就都否定了么?显得太不负责任了!


认可欲望: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一直以来,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一直都在获得别人的认可,以为这样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别人的认可么?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如果人生的主要目标变成了“满足他人的期待”,那么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实现,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记住,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们为自己而活。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他们太害怕失去,所以努力去做很多事为了不想被任何人讨厌。确实,世界上不会有人愿意故意招人厌,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的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讨好所有人是极其不自由的方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什么自由,自由就是我们有行使一件事情的权利,也有不行使一件事请的权利。但是我们要知道,行使自由往往需要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注意,被别人讨厌的意思并不是我们要去故意惹人讨厌,而是我们不应去害怕被人讨厌

上面我们提到过课题分离,我们知道别人喜不喜欢我们,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权干涉,我们只能决定我们自己是否喜欢别人,用一句诗来解释就是:“我喜欢你,与你无关。”


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世界


到现在肯定会有很多人有疑问,上面所说得几点是有道理,但是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岂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失去和其他人的联系,选择一种孤独的生活方式么?

其实不然,作为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处方,课题分离很重要,但是人际关系并不止于课题分离。相反,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起点。

讨好型人格的人,之所以那么在乎身边的人际关系,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把身边这些人际关系当做了整个世界。但事实上世界很大,我们想要舒适的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需要找到“共同体感觉”。

所谓共同体,就是我们存在的环境,小至最小的社会单元“我和你”,大至整个地球,甚至于宇宙。

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比如在学校的时候,如果我们只看到我们“学校”这个共同体,那么哪怕我们在学校收到欺负,受到排挤,我们就会没有归属感,进而寻求更小的共同体的安慰,比如家庭,想要获得更多的归属感。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学校之外,还有更大的共同体。如果学校没有自己的位置,还可以从“学校”外面寻找别的位置,如果了解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就像是“杯中风暴”。只要跳出这个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来定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很多人都在思索,在追求。有的人认为人生的意义要名留青史,有的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自由的活着。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各不相同,我们不可能在被卷入战争而丧命的孩子面前谈什么人生意义。所以人生并没有什么普遍性的意义。

要知道,人终究是有局限性的,所谓我们认知的世界就是我们眼中主观的世界而已,你认为这个世界对自己友善,那么就是友善的世界, 你认为世界充满恶意,那我们认知的世界自然就是黑暗的。也就是说,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我”之外的任何人都不会为我改变世界。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

我自己本身也是讨好型人格,但是在看了《被讨厌的勇气》之后,获得了很大的启发,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奈何本人文笔有限,并不能将全书的所有精华全部呈现出来,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去看看这本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If you have passion and competence without a market, you...
    一滴阳光阅读 1,332评论 0 0
  • 1.关于视觉认知:格式塔的相近原则、相似原则 ——位置相近的物体会被认为是一类 ——外观特征、内容相似的物体会被认...
    JA5ONHU阅读 3,644评论 0 0
  • 今天是季小米第二次坚持去健身房的第四周的最后一天,前两天连续的锻炼,让她今天浑身无力,总感觉肚子里空空的,即便早饭...
    橘念阅读 1,748评论 0 0
  • 程序会报错--EXC_BAD_ACCESS 通常这可以理解为一个“野指针”错误,访问了内存中不该访问的内容。 问题...
    Crazy2015阅读 1,22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