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经来公司三个月了,工作能力怎么还没有提升?我对你的期待远不只如此。”
“抓紧时间学习企业文化视频,放在大会上讲,想不认识都难啊。”
“点评不能只是点评,我们市场部要做的事是找出原因并复盘,以及做好后续规划,像你这样只闷着头在公司做表,以后怎么具体做项目?”
几乎每天我都会被这样的话语搅得胸闷气短。自入职以来,我从未得到过正反馈,每个人对我都面露傲慢,一副高高在上的苦瓜脸,语气中带着老练的世故,唇齿间都是爹味的说教。
作为国企,公司的培养体系却混乱冗杂,我的导师两个月换了三个人,现在的导师前几天刚升职为部长,新官上任一把火,我成了她体现权威、释放优越感的小吗喽。
你现在不就是部长助理吗,同期的校招生吐槽我。我苦笑着说,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她打电话催人填数据、拉Excel表格、开会议时点名、线下活动当物料搬运工,好好的一个营销经理,干着重复琐碎的杂活,拿着客服的工资。他说,我也没好到哪去,天天在门店无所事事,导师不太管我,每天十点起床三点下班,什么都学不到,而且周围没有同龄人,工作唯一的乐趣是和爱唠家常的大妈导购聊天,以后还要面临调到异地工作的困扰。
我想辞了,他跟我坦言。在这里不仅熬人,晋升慢,更重要的是没有工作价值感,我想去个年轻点的行业,有挑战性。
我点头认同,既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心里也动摇了想跳槽的想法。我对生活的热情日渐隐没在窄小的格子间里,工作对人的意义在于,能提供可视化的成长兑现,使付出具象化,而不是将人的主观能动性湮灭在伯雷格书里描述的“狗屁工作”中。
六个月的试用期,要面临提不起兴趣的家电产品、并不融洽的职场关系、月薪五千的微薄工资,我很明确我不喜欢这里,于是闲暇时间我在boss开始投简历,大部分主动发出的信息已读不回,拒绝的理由无非是这几个:工作经验不够、岗位不匹配,以及,本科学历。
一个刚出社会三个月的应届生,什么都不懂,靠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特长逞南闯北,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冒风险接受这样的小白,可待在这里,带给我的只有折磨、长久而缓慢的消耗。我想改变,可没有离开的决心。
抱怨徒增内耗,我必须转向建设性的行动。与其纠结“不喜欢什么”,不如思考“能改变什么”:优化表格流程以节省时间;在会议点名之外,主动整理纪要会后复盘。下班后,我系统学习账号运营,为未来做准备。我决心从这份工作中榨取所有养分,无论是效率技能,还是对组织运作的洞察。这种“带着目的打工”的心态,让我重获掌控感。
我开始回想,为什么我会接受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今年六月面试时,hr承诺,我们公司急需一位写新媒体文案的人,你来了之后就是一把手了。我听着很高兴,又与自己的能力相符,于是坐上了北上的高铁,718公里的距离,是现实与梦想之间的最后一道帷幕,而我正以奔赴的姿态,将其毅然掀开。
若从更早的时间轴回溯,迈入职场之前,我有过太多的选择,但都一一擦肩而过。大二那年,老师在讲堂上总是语重心长,“现在是人生关键的抉择期,大家一定要选适合自己的路走,不要三心二意,企图两手抓。考研的同学大三开始就要着手准备,如果就业,一定要抓紧时间找企业实习,考公的同学自己做好规划,要学会制订中长期目标。”
坐在前排的我听得格外认真,但满脑子都是疑惑,人生是旷野啊,我才不要困于这三个选项中,要跳出思维陷阱,从更高的视角看问题。我那时以为毕业了之后,会有更多的时间,更充沛的情绪自由,做自己热爱的事,我想逃出象牙塔,仅此而已。
我的专业成绩并不差,绩点在年级前列,并不是因为喜欢,也不是因为聪明,只是我比其他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如果读研,意味着要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耕,我不愿意每天活在论文和数据的学术笼子里。对公务员的印象停留在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里,稳定的铁饭碗,清闲的工作状态,但要面临一眼能望到头的人生,我又不乐意。
恰巧大二暑假那时,我得到了一份暑期实习的机会,懵懂无知的我,便开始踏上了这段求知之旅。第一份实习是在银行,平日的主要工作是在网点站岗,服务来办理业务的群众。两个月的实习时间过去,我并没有对自我规划的路径更加清晰。
大三一整年,我都在重复着无意义的琐事,做一些短期内令自己满意的行为。直到学期末幡然醒悟,才开始拼了命的修改简历投实习,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获得保研名额,但当时我一心锚定在“卷实习”上,并没有过多在意。
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选项,我只想专注当下我想做的,我应该做的和我有信心做好的事。保研,只是一次认可,不是确定性,不是标准值,不应该成为阻碍我抉择的因素。
现在回想,可能那个时候的我觉得,学习太容易,也太枯燥了,就好像管理学书上说的那样,没有正激励,会让人丧失动力;但只有正激励,会让人骄纵和懈怠。一直尝甜头,没栽过跟头,正是这种认知偏差和无形傲气,影响了我的价值判断。
之后的我辗转两段实习,在北京呆了大半年,这期间我改变了很多,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我开始投递秋招,同时还得应付大四的课程、入党转正和毕业论文,经常忙得失去时间观念,在工作时做着其他不相关的事情,我恨不得劈开身体,让另一个分身帮我处理待办清单。
我处于一个“变形”的阶段,身外之物不断塑造着我,但我不知道它会将我带去何方。跟多数人一样,找工作的迷茫,投简历的石沉大海,对就业形势的错误理解,如层层海浪般覆过来淹没着我,夜里崩溃就一个人看着窗外的月亮,将委屈咽在肚中独自消化,那个时候我特别想家。
父母想我考研,但见我执着于实习也没有过多干涉,在这一段时间他们对我更多的是意见上的指导,给了我很大的自主权,唯一的期盼,就是离家近点,这与天生“叛逆”的我恰恰相反。
他们从小家教很严,对我的要求近乎苛刻,连“路过熟人没有打招呼”这类的小事都要写检讨贴房门上,先满了再撕掉,再接着贴,那时写的是我的绝望,撕的是我的自尊。他们越是想控制我,就越激起了我往外走的念头。虽然说高考失利异地大学四年,并非是我的主观选择,但我总觉得这冥冥之中暗示着什么。
正当我寻求解脱,积极寻找就业出路时,我得知我专业排名第二,得到了保研资格,那时是九月,我还在某大厂实习。我第一次认真考虑这件事对我的影响,能得到什么,并需要承担怎样的代价,我的周围一直是实习和就业相关的信息,突然接触到一个并不属于我的“天赐奖品”,我有点恐惧了,面对我并不熟悉的领域,我没有探索的欲望,更没有人告诉我,到底哪条路更容易走一点?
思考再三后,我选择了放弃递交保研申请表,以我们专业的水平,能够保到国内的一所211,但这些根本提不起我的热情,所以也就与我无关了。
同年12月,我离开北京返回学校。某天下午,我找导师讨论论文选题,他问我为什么放弃保研,我边开玩笑边认真的回答,我想做自己更喜欢的事,现在的实习所接触到的运营、文案、策划,比专业知识更有意思。这时,同办公室的另一个老师说:
“现在的年轻人都太心急了,兴趣和学业本就不是冲突的两码事,你可以先把研究生读完再去做你感兴趣的事,不过啊,有想法是好的。你是我们专业第二个放弃保研的人,上一个是因为家里穷没读,现在在某个国企工作,也挺好,只要有目标都不会过得太差。”
导师眼神温润,他拍了拍我的肩,“最重要的是兴趣,如果你真的坚定自己的选择,就应该全力准备校招,不要再受其他声音干扰了。我年轻那会儿,大学读的管理学,一干就是30多年,现在我儿子在国外读研,也是读的管理。人做什么事都得经得住时间的磨砺,耐心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虽然我知道老师们的话里惋惜更多,但我体内仍生发出一股能量,他们的安慰和鼓励打消了我短期内的困惑,让我更加相信我的选择没有对错,无怨无悔,全力以赴,过程便自成风景。
身边的很多人觉得我很勇敢,有的人花几年的时间准备才考上理想的院校,我却轻松的舍弃了,他们觉得这样不值,我也深知,放弃保研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始终没敢告诉父母这件事,因为我希望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即使没有保研,我也依然能过的很好。
秋招“战绩”不佳,主要原因是我发现我投的企业大多是国央企和大厂,实习经历的耀眼让我自视过高,野心比不上能力。
今年三月,我开始逐渐降低标准,不再追求企业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投递和我匹配度更高的岗位,争取拿个保底offer。这半年以来,不是卡在测评就是一面,接连的失败让我信心骤降,我想,既然选择了这条最难走的路,就一定要拼尽全力取得成果。
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本科生并不友好,今年年初,我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第一是继续找大厂实习,增加简历背书,第二是在父母和我的协商之下,临时决定参加省考。
我必须精确时间管理,同时面临实习、春招、省考的紧迫,说没有压力是假的。省考时间是3月中,过完年后,我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刷题。
每天早上6:20起床,简单的洗漱刷牙,6:40我会准时坐在书桌旁,开始做往届行测真题,我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必须要抓大放小,我当时的政策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先把理论知识弄透,最后半个月再开始看时政。
由于高中的文科基础好,除了图推和数推,其他题型都得心应手,而我从小对党政知识掌握的也比较牢,高中政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也是我冲动备考的原因之一。学到8:15出门,在路边的包子店买早餐,步行10分钟到实习地点。
平时我的实习任务并不算饱和,导师和周围的同事很友好,他们知道我工作时间在备考,也没有过多干涉。中午我短歇15分钟,剩下的时间我就用来专注做申论。即使忙碌,我也没有忘记黄金三月投递春招,经常是做累了题就投简历,简历投累了就继续做题。我的生活里都是远方,没有诗意。
下班之后,我会在公司附近夜跑半小时,耳机里放着节奏很燃的歌,实在压力大的时候就宣泄着边跑边吼唱出来,那时候觉得全世界没有什么能阻挡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省考前,我给自己买了生日蛋糕,一个人在出租屋过22岁生日,听着QQ邮箱里沙哑的音乐歌,我再也忍不住哇的哭了出来。
三月中旬开始,我陆续参加了各地省考和事业编考,开启全国飞模式,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于是,我又决定找实习转正的企业,但发现时间已为时过晚,春招也还没有好消息,我妈安慰我:
“这年头找工作真心不容易,看到你到处忙碌奔波去参加各种考试,妈妈既高兴又心疼。高兴的是感觉你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你能用积极心态面对就业,这一点特别棒。心疼的是你太奔波了,这么辛苦到处跑。不管考试结果如何,你在爸妈心里永远都是最棒的儿子!加油!”
4月初结束实习,我回到家中准备银行的笔试,可能是这大半年过得太挫,老天爷开始眷顾我了,两个银行的笔试、一面、二面都顺利通过,我如愿以偿拿到了两个offer,可银行始终不是最适合我的选择,剩着最后几个月的校招红利,我又得到了几个不错的机会,经常坐高铁往返广州和深圳,但面试沟通之后,都因为各种原因婉拒了我。
6月底,某国企向我发出了面试邀约,有人考研上岸,因此校招多出个名额,我想都没想就来到了长沙面试,后来留在了这里。在当时的选项里,这是我最想去的岗位,我像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般牢牢的抓住它,不顾父母的反对,只为了和这一年的自己较劲,为了心中堵塞的不甘。
前几天和实习的mt聊天,她听了我的现状后跟我说,“挺好的了,你还是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优势在,现在优秀的人太多了,除了优秀以外,得有特点。”我知道最后的结果还算不错,可求职路上的辛酸,只有自己能体悟。
她还向我透露,这周刚入职的实习生,本科是牛津大学,研究生是伦敦大学学院,非985的简历都不看,她发了一个捂脸的表情包。那时我是组里唯一的本科生,其他实习生的学历要么92,要么研究生,我才发觉,无论在哪实习,我的学历都是同部门最低的。我自嘲似回她,我当时是运气好,现在找好点的实习都难啊。
“有运气也是实力做托底的,你是面完毫无争议直接都不用讨论就进来了的,更说明你足够优秀啊。”
或许在外人看来,我是一个上进、自律、有目标,并且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可又有谁能明了,我的犹豫和痛苦。那些经历的至暗时刻,哭肿的双眼、煎熬的无力和失望,都让我蜕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我时常思考,如果当时我选择了保研,现在会过得怎么样。保研确实能帮我规避这一年以来的艰辛,不用提前受就业、工作的苦,可未来千变万化,高学历带来的是更轻易的进入门槛,还是会受内卷风气更严重的欺压,谁也不知道,更何况万物能量都是守恒的,该来的狂风骤雨,不会因为暂时的安稳而放过每一个人。
如今我的后悔,是对“未选择之路”进行浪漫想象而非理性评估的后悔,是因自身准备不足而陷入困境的后悔,更是在做出勇敢选择后,未能用同等勇敢的行动去兑现其价值的后悔。
人生的每一种可能,都是站在路口的我,无数次内心对话的结果,转眼间红灯变绿灯时,我还要继续向前。
工作依旧如常,即使再努力,依然会失衡,我早已把心态不断磨钝,有锋利的尖刀刺进来,就用松软的海绵化解。把焦虑当成一种爱好,保持思考,人的一部分自我是在未知中长出来的,这就是放弃保研,给我最深刻的感悟吧。
就像郭强生说的那样,“难关还在持续,悲伤让人安静,我期许一个更清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