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创作探索

新诗创作探索

一、从一首诗的修改谈新诗创作

我当了很多年文学编辑,也编辑过很多新诗,偶尔也会写一点新诗。那么一首相对好的新诗,一般要有几个元素构成?我认为,一是创意。二是诗味,即读起来上口,有音乐美。三是造句文辞要优美。四是构成的意境要美。五是内在句子段落之间要有很好的逻辑关联。

我们先来读以下这首诗,再用上述的几个标准来对照一下。

《失去河流的村庄》

 四十前年,一条奔腾的河

在上游转弯处,被硬生生拦腰折断

一个冠有我姓氏,以河命名的村庄

从此与一条河失去联系


直到现在,只要入梦

年迈的父亲还能听见震天的开山炮

应声而飞的石子啊,还会击中他的脊梁

只可惜来不及呼喊或是痛哭,那条河

便被生生拉成一字穿山而去


在父辈们肩挑背扛的汗水里

一弯无水的河床,换作一畈良田

哪怕大旱之年,此处依然稻茂粮丰

恋这一方水土的父老乡亲相信

沃土下,那条河还活着


所幸,冠着我姓氏的村庄

哪怕失去河流,也要以河为名

我们先来一项一项的谈。一,有几个创意亮点:河和村庄都叫吴家河。河被裁弯取直后,河和村庄的关联成了悬念;父亲梦中依稀想念截河时的场面;父辈改造了无水河床,让粮食丰产,故,心中认为,原地面上的河依然在地下流淌。因为有以上,特别是最后一个亮点,所以,让编辑还是愿意认真去品读这首诗。二,基本没有注意押韵,所以读起来诗味不浓。也就是一般的散文文字阅读的感觉。所以需要重点修改。三、造句修辞也一般,但读起来畅顺没有问题,达不到让人惊艳的效果。这只能留给作者自己慢慢去提高。四,构成的意境因为创意的亮点,还算可以。五,这首诗先是写河流与村名,写河流被截流,写父亲的梦境,写改造旧河床后的丰产,从顺序说,内在的逻辑应该没有问题,没有游离。但后两句有些多余,相当于无用的枝蔓。那么,对这首诗要如何修进行改呢?先来看看编辑已经修改过的作品。

《失去河流的村庄》

一条奔腾的河流

四十年前(qian),

在上游转弯处

被硬生生拦腰截断(duan)

 从此,一个冠着我姓氏的

叫吴家河的村庄

与这条河失去了关联(lian)


直到现在,一入梦乡(xiang)

年迈的父亲

还能听到开山炮轰轰震响(xiang)

应声而来的飞石

仿佛击中了他的脊梁(liang)

来不及痛哭或呐喊(han)

河床已经被硬生生裁直

河水穿山而过流向远方(fang)


后来,父辈们肩挑背扛(kang)

改造了一弯无水的河床(chuang)

让它变成了一畈畈良田

如今,哪怕是大旱之年

此处依然粮丰稻长(zhang)

恋这一方水土的父老相信

沃土下,那条河依然在流淌(tang)

各位可以对照一下修改前后的诗作,比较一下效果。修改时,编辑在内容上基本遵照了作者的原意。主要的改动部分,是为这首作了押韵处理。原诗的后两句,“所幸,冠着我姓氏的村庄/哪怕失去河流,也要以河为名”,其实是村名没有改。这个意思一是没表达正确,二是成了多余的枝蔓!所以删去!

虽然这只是对一首诗的修改,但你可以从中反推一首诗在构思阶段,应该如何去创作。再就是诗的观念。我的观念是,雅俗共赏,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


二、对一首网传新诗的看法


《吻别八月》

罗凛

秋风已在摇曳(押韵点)

轻轻的吻别八月(押韵点)

炎炎的夏日

已停脚歇歇(押韵点)


登陆了九月的地界(押韵点)

已闻秋情切切(押韵点)

细细观之

初秋的韵微微露怯(押韵点)


刚把秋河涉过(押韵点,但这一段变韵了,变韵也很好!)

又见初秋的青涩(押韵点)

待到何日

才能见金秋的斑斓之色(押韵点)


烹饪秋季的情结

享乐秋风吻心的意惬(押韵点,这一段又回到原韵)

扶樽

静观夏秋之棒的交接(押韵点)


踏上九月的台阶(押韵点)

观望心中的好时节(押韵点)

天高云淡时

谁陪我看星星眨眼的秋夜(押韵点)

这是一首在我的同学微信群中传发的一首新诗。听一些文友说,这首诗在半年前就已经流传。这种流传方式,说明大众还是喜欢的!我个人觉得很有诗味,虽然意境浅了一些,写出了秋的意像,而且处理押韵点很有技巧,四段当中,让其中的一段变韵,能做到这一点,怎么可能是初学者呢?当然,也有瑕痴,属于比较好,又不是特别好的那种。曾经把这首诗转发到三亚作协群以及三亚湾群,有人的看法不同,而且差异颇磊,我觉得综合对这首诗的看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对新诗的审美。于是,我用微信作了一番调查。

王浴海(50后。巜作文成功之路》退休主编,曾任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丶中华教育研究会等常务理事丶副秘书长。《中国语报》原主编。笔者笑称其为中国文章的总教头。擅长散文、旧体诗,文学审美一流。他的看法——写的不错。有韵味,有诗意,有个性感喟)

朱国昌(60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教授,现三亚大学某系的领导。其最近在新诗创作上突飞猛进。他的看法——小华,这首写得不错!)

彭桐(70后。岛北最活跃的新诗领袖,他的看法——感觉也还好哈!)

积民(70后。海南著名诗人,新诗旧诗都在行。在东南亚一带很有影响力,具体的去查百度吧!他的看法——不错,有意象,有词韵,只是意境差了些,第四段俗了。陋见!)

吾平(70后。海口,知名律师诗人——竖两个姆指赞)

万玉(80后。五指山市机关干部,晓剑的文学奖三等奖得主,他的看法——得不错,感觉像是年轻人写的,应该刚开始写作。对否?)

陈三九(80后。岛中知名新诗诗人,他的看法——意境深幽,读起来清爽,不错的一首诗。)

黎吉珊(80后。琼南地区知名旧体诗人,也写新诗,他的看法——一般,韵律倒很好!)

黄文章(70后。三亚诗人,评论家,他的看法——这首诗语言不错,意境也有,但缺乏主题!)

张莉(60后。三亚知名作家诗人,她的看法——不喜欢,太直白!)

汤云明(云南知名诗人,他的看法——我看很一般!)

王宗(80后。原海南著名青年诗人,他的看法——一般般,初学者吧!)

黄辛力(60后。海南本土著名诗人,他的看法——一般,切入角度还可以,但寓意不深,庸常化。)

张晓云(70后。琼南地区知名诗人,她的看法——一般般,可当歌唱!)

综合以上的意见,对这首诗,还是肯定的多一些!能通过大众和多数专家这一关,诗作者在诗的押韵处理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首先要让人读起来像诗!不是散文打回车行的分句。可以说,绝大多数写新诗的人都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也难怪大众看不起那些新诗诗人!

我把这个调查结果公示出来,也许会对新诗作者创作有所启示——写新诗时,你也要注意押韵!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语言大师汪曾棋先生也是这个观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