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刚刚看完了一本书——《思维导图学与用》,感觉有些收获,特写文以记之。
思维导图,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名心智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是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创建的。思维导图是他一生最伟大的发明,被誉为开启大脑智慧的“瑞士军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数亿人广泛应用。
东尼·博赞先生何方神圣?
他不仅仅是思维导图的发明者,他还是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作家/学者/Imindmap软件发明人/英国男女划艇的奥林匹克教练员/多国政府顾问/多家著名跨国企业顾问……
天哪,太牛了!妥妥一个斜杠大佬!我对他的敬仰之情不禁如滔滔江水。
《思维导图学与用》这本书并不是由这位大佬写的,而是由中国思学团队的数位老师分工协作完成的。虽然,我感觉这本书的主要意图是为他们那个团队做广告,但我还是有3点收获。
01
正是由于看这本书,我才知道了思维导图兴起与发展的来龙去脉,它的创始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的生平,以及制作思维导图的基本技法。我也完成了几个思维导图,但因初学而颇显粗鄙,就不展示了。
现在,我正在“微信读书”上看他的《超级记忆》。我还把他另外几本书也列入了书架——《思维导图》、《快速阅读》、《启动大脑》和《学习技巧》。最近,我打算进行一个关于他的主题阅读——把能找到的关于他的视频/书籍都通通阅读/观看一遍。
02
通过看这本书,我发现思维导图要想画得好,得有一定的绘画功底,但这一方面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那就缺啥补啥吧,所以,我打算找一个学习简笔画的课程去学习。希望一段时间之后,我能做出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并把它熟练运用于我平日的工作/学习中。
03
思维导图的构成和功能
第一,中心图。
思维导图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的。每个单词或者图像自身都成为一个子中心,它们合起来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发展,或者归于一个共同的中心。
在中央画出中心图,至少使用三种颜色。它是思维导图的焦点,内容要与中心主题直接相关,要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二,空间结构。空间结构要做到归类清楚。分支要与中心图紧密相连,由粗到细渐变,形式多变,尽量控制在七个分支以内。给分支分级、编号或者列提纲,保持图形的整洁。
第三,线条。线条走向尽量水平,方便书写和阅读。相邻分支之间的线条色彩要易于区分,比如,冷暖色调搭配。离中心图越远,线条越细。
第四,关键词。关键词要求精练、准确,一个分支线条上写一个关键词。让线条与关键词的长度相同。
第五,小图标。它是关键词的形象表达,有辅助记忆的作用,要色彩丰富以吸引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