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罢了。——村上春树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境遇。
原来,友情只是生活中一小部分,虽然它们在大多数人口中都很重要,但实际活下来,你会发现,友情开始变得可有可无。那些用尽全力喊出的“下次请你吃饭”都只是过眼云烟,只是,在它被说出的一刻绚烂。那些约好的酒局,烧烤局,火锅局。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导致组织失败。
渐渐地,似乎也不再想再去打开微信对话框,等了几个小时,收到那句似乎你俩都心照不宣的“不了”。所以,某个天气不错的周末,你选择了点个外卖,订好一张最角落的电影票,买上两个小时的放松。
妹妹还在上高中,有时候很羡慕她的圈子,几乎整个暑假,她都和一群朋友玩在一起。今天吃火锅,明天逛街,后天吃烧烤……而我向来都是呆在自己房间里。父母偶尔会问问“怎么不和朋友出去玩了?我看你也挺无聊的”每次,我都有各种各样自己忙的借口,掩饰自己的尴尬。
当然,有时候,还是会不死心,深夜跑到朋友圈里呼朋唤友
“厦门旅游去不去?”
“周末泡温泉去不去?”
“约唱歌了嘛?”
“我哥开了个客栈,我得去帮忙,去不了了。”
“最近在打疫苗,碰不了水”
“好啊,等有空”……
显而易见,每次的结果都是郁闷。
当然我也清楚,当我们都各奔东西后,“维持友情”的成本就会成倍上涨,而我们走出校门之后,会多出更多要考虑的问题:没完成的工作,没做完的作业,拖一天多一天的任务。今晚嗨唱一晚的代价,是第二天得牺牲休息时间继续赶工,是拖欠工作的种种道歉,是几天也补不回来的睡眠。权衡利弊就成了成年人每天的关键,所以在这种状态下,我很能理解,为什么友情会变得可有可无。
也或许,它其实早在我们不经意之间就已经淡出彼此生活了。记得大学期间,和身边的人发生了争执,涨红了脸,委屈爬满全身,很想有人能够倾诉,于是,我拨通了“倾诉对象”的电话。
“喂?”
“…喂,我…你在忙吗…”
“嗯,我在图书馆呢,怎么了?”
“没事,就是想和你说说话”
“哦,那我晚点回你电话”
“好”
最后让我解决郁闷的,是一个人坐在球场边上,喝了4罐可乐。当然,她最后给我回了电话,只是,我不想再说了。
再或许是,好不容易约着出来喝奶茶,我兴高采烈地讲着我觉得有趣的事情,对方没有任何反应,良久回我一句,“你刚刚说什么?我没注意。”“……没有,我说等下要不要吃点东西。”在然后,我们的聊天内容,关于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少了,都是“我室友”“我朋友”“我男朋友”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扮演的角色已经可有可无了。
学业繁忙,还了花呗没钱了,忙着论文,准备考证,这些种种我都理解,大多数人眼里友情也只是调味品了。但是,我还是好想要朋友,还是想几个人挤一张床看鬼片,还是想谈论一些无聊又有趣的话题,还是想聚一起拍拍照片。
我的朋友们啊,我不想失去你们,也不想你们失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