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天我们都循规蹈矩、日复一日般的上班、学习、生活。当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渴望成功,像大咖、牛人一样站在山顶,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但实际有时我们只能想想而已,因为受到很多现实的束缚,我们需要上班,需要生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有些事情由不得自己,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每个人仍然渴望成功,仍然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我们的确需要一种智慧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的生活,去找到、发现、实践更多成长的道路。
今天和大家分享7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它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只要遵循这些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度过有质量的人生。
01
时间
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
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可每个人对待时间的方式千差万别。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通常知晓时间的好处,却对此毫无办法,在生活中又常常迷失。
解决此类的方法是——摈除生活中的信息噪音,少些对“快餐”信息的关注,把心思过多的放在那些需要我们长期维护的事情上,例如读一本好书、与家人多些交流、坚持一两个爱好。
更深度的利用时间会增加我们的幸福感,我们不妨以五年为节点做一个中长期计划,把眼光放长远。
学会享受生活,适度的让生活慢下来。在平时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孩子般“郑重”的态度,给生活多些仪式感,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
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可以划分出五种人:
第一种是积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是怀旧的,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怀有感恩之心。但这样的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第二种是消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经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比较大。
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具有此种视角的人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他们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无太大必要,尽情享受当下便好了。
第四种是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的人,即具有宿命论视角,他们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第五种是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的人,这种视角被称为未来视角,他们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
当你白天在工作的时候,工作一般都有计划性和效率,要求你在什么时间内完成。所以这个时候用未来视角是合适的,它能使工作有条不紊,让当下的工作更好的满足工作目标。
相反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家,是不是仍旧要为了明天开什么会、见什么人、交什么报告而操心呢,大可不必。因为在非工作时间,你就应该放下工作。专心享受工作之余的闲暇,这个时间用当下的享乐视角更合适。
如果逢年过节过节回家,难得和父母亲人长辈团聚,这个时候也不必着急去想新年的工作计划,而是应该多和家人想想曾经一起走过的美好时光,用过去视角去看待,这样更有意义。
我们从小被反复教导要合理利用时间,可是对于如何“合理”这两个字,却没人教给我们该怎么做。
现在畅销的时间管理书籍教我们如何制定目标,如何把目标分解,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这些时间管理的方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我们通常低估我们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为什么我们拥有的时间越多,感受到的时间越少?
比如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可以同时嗑瓜子、玩手机、和别人聊天、我们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但是当我们写作、敲代码、或者熬夜写报告的时候,你会发现时间过得非常快,我们甚至进入了心流状态,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并取决于对时间的质量、我们可能嗑了一夜的瓜子,也没有感觉到很快乐,看了三天电视,却感觉很累。
当你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的时候,心无旁骛、甚至忘了自己的存在。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就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最能形容这个感觉的时候,就是在你玩王者荣耀,就是这种感觉。所以我们要把握做事的节奏、提升时间的深度、质量。避免无聊时光、刷微博、刷微信。保持积极主动的休闲。使时间质量得到提高。
总结:关于时间我们需要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考虑事情,采取不同的策略,而且一定要找到一个让你和玩游戏一样,能全身心投入的兴趣、爱好。来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和质量。
02
选择
选择往往发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它令我们迷茫、无助和焦虑,而学会选择也就是学会认清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我们做一项决策时到底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去商场买衣服,各种品牌、款式应有尽有,你不是把所有的衣服都试一遍,奔着最好的那一件去,而是只要找到自己满意的那一件就可以。
这种不求最好,只求合适的行为方式,与我们的生活模式有关。
可能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支配等原因,长此下去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会形成惯性,只是一般般的。我们的生活质量会越来越收缩,我们的心气会越来越愚钝。
我们该如何做选择?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
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
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
就拿玩游戏来说,玩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绝大多数事情无法比拟的,但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就迅速消退了,于是有些人为了再次寻求这种强烈的愉悦感,就会继续不断地玩下去。所以玩游戏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
再拿观看综艺节目来说,很多综艺节目耗资巨大、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又有多位大牌明星助阵,所以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让观者身临其境、大呼过瘾,可是一旦节目结束,就会感觉失落,第二天能记起来的也不多,所以观看综艺节目也可以看作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
以此类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这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
权衡好本末轻重,想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是什么。
当我们站在一个高点的时候,会更容易看到全局的发展,然后做出更加完美的选择。但是生活中总会有很多因素造成我们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做选择。
当我们陷入两难的境地,不妨多做些假设,从中筛选并找出问题的根结。
我们需要更加灵活的思维框架。如果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希望我们不要因此而改变自己。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有联系的,正如“艺术的相通性”一样,找出其中存在的关联,最大程度的满足我们的需求。如果能把爱好变成专长,甚至变成事业去做,无疑可以使爱好更加持久。无论做何种选择,都要为此付出努力。一个成功的人,通常不会为环境所左右。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不要重复昨天的“故事”。
03
行动
行动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归依,而令人不解的是,现代人行动的步伐越来越沉重,无力感不断蔓延,所以我们更需要行动的勇气和智慧。
行动先于思考,创造高于学习。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用理论指导实践”,这句话并没错,我们出生成长必首先需要很多教条理论的教育灌输才可以去试着慢慢上手做人做事。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人都只想不做,又或者,只敢蜻蜓点水几下,遇挫后就立刻反弹回去了。
这也是许多人“听过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Just do it。
冬天的时候去游泳,很多时候总会站在池边哆嗦犹豫,心里不断盘算:“该不该下去”,半天无果。有一天我来到池边扑通就跳了下去,心里特别痛快。后来反思:你看,哪用想那么多,直接做就得了。
为什么我们总会想那么多?
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要么因为恐惧要么因为懒惰。然而,自我批评总是于事无补的,只会引发羞愧,进一步消耗自己的信心与意志。
另一方面,很多事情非常复杂。例如考研,你一时冲动只能去报个名,要保证不会到考场上一脸懵逼交白卷的话,你还必须做漫长的复习准备。想想就难。
可见破除“知而不做”这一困局的关键就在于行动。
对于简单事务,你可以跃过思考直接去行动;
对于复杂事务,可通过行动去增加“知”的部分,扫除心理障碍,进一步引发更多的行动。
“行动先于思考”还有另一层含义:行动才能得到更实际深刻的领悟,反过来促进思考,最终优化下一步行动。
读过100本武林秘籍的书呆子干不过一个真打过几场架的臭流氓。
技能是学习的终点,学习就是收集知识,技能即使用知识的能力。
从结果来看,高层次的学习者不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还要能用知识去创造价值,改造世界或者改变知识本身,其次从学习过程来看,以磨炼技能为限制与目的能使学习变得更专注而高效。
创造即输出,学习即输入。当然是先有输入才有输出,先有学习才能创造。在此强调创造高于学习的意义在于:一,学习要以创造为目的,才能更明确高效;二,学习只能利己,而创造可利己利他,意义更重大。
长久而来,我都是一个阅读者、知识的吸收者,但在知识领域却没足够的产出,在工作领域也没能将头脑的知识很好地运用上来。这样看来,读书学习,只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于人于己,没任何实际意义。
那么,突破就在于角色的转换,从吸收者转变为创造者——我们要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做出有价值的产品(包括服务)。
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框架去审视自己的行为。读过多少经典的书,见过多少厉害的人,看过多少美妙的风景,都是不够的,这样你永远只是个消费者,你永远只是在做准备,却从来没有创造过什么。
我们要有一种“精益创业”的观念:“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准备好,而是“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被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
所以我们要立刻开始着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产品”!从1.0-->2.0--->2.0...
什么是我们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如果你喜欢读书,那可以是一篇评论;如果你喜欢摄影,那可以是几张照片;喜欢旅游,可以是一篇游记攻略或者活动展示;如果是个程序员,则可以是解决几个bug等等。
我们每个人都自己的爱好,有自己擅长的、有经验的领域,因此我们每个人必然都具备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能力。从零到一,从一到多,在不断创造出“产品”的过程中,才能、声誉、影响力和成就感都会慢慢培育出来。
拒绝拖延症、避免对重复事情的精力浪费,最好的方法是把事情进行分解。如果没有头绪,那就先埋头去做,做的过程中或许就能找到灵感。
把握事情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因时而行。
不要把“三思而后行”当作金科玉律,有些时候行动先于思考会更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行动。
我们总会对“投入的资本”念念不忘,对“错误”的持续投入只会过多的浪费资源。避免对“过度准备”、“自我防卫”、“沉没成本”的过多投入,会更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于“做错”的事情,首先我们要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正,公正的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意见,不固步自封,不符合盲从;然后果断的停止错误行动,去做正确的事情。
从思考者、学习者转变成一个会思考的行动者、会学习的创造者,这或许就是一条能让自己更为精进、厉害的方法。
04
学习
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对很多人来说更是融贯一生的修行,学习的规和技巧正是很多人需要补上的一课;
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善于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挖掘思想和内涵,让问题引导我们去探求答案。
当我们面对一本书、一件艺术品或者一个问题时,我们要调动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捕捉其中的信息,发现隐藏于背后的内涵,主动探索真知,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更系统的提升自身知识素养。
做到“心知著者未言之意”,需要我们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系统——“不只要寻结论,还要寻过程;不只要做归纳,还要做延伸;不只要比较相似,还要比较不同。
”求知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掌握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我们需要对知识进行分解、重组和构建。写作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知识的途径之一。总而言之,学习才能更加丰富人生,我们应当“活到老学到老”。
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1、提问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对问题的好奇,就是对生活保有的热爱,更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好的学习者,首先要能提出问题,要向自己提出问题。问题必须具有可持续研究性,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开放性问题,进行研究,深入耕读。
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建构知识:订立计划;实施学习;回顾和整理。
“问题意识”是优秀或高段位学习者的优秀素质之一,不作无病呻吟,直击现实生活底层问题,寻求问题解答。
不要只做知识的搬运工,而要做知识的创新者。
2、解码
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途径便捷,信息知识爆炸,碎片化,零碎化。公众号,只做收藏,快速浏览,甚至文章永远躺在你的收藏夹。
只做输入,不做输出,一味贪多,不求甚解。只看量,不视质,只要过程,不要结论。缺乏对知识的深层次解析,则知识永远是别人的知识。要过程,也要结论。要结论,更要延伸。要求同,更要求异。
解码无非三步:
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深度学习:不止了解,还要知晓。解码费时费力,所以很多人看书或者其他么东西,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结果时间稍微一长就只剩下些模糊的感受,留不下什么东西。但学习应该是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广度能够让人不闭塞,深度能够让人不只是学之皮毛。
对学习者来说,是否善于对信息材料进行解码决定了对知识的掌握效果。真可谓:当于无字处求之。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在不断解码中去学习,“温故而知新”是也。
3、操练
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操练。
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
写作式操练:写作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建构活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对知识的重构活动。一个方法是找一个与自己水平相当或略高于自己的“写作同伴”(peer writer),还有一个方法是把经典作品当作老师,让它们来给自己反馈。
游戏式操练:在情景中高参与,高融合,高积极。
设计式操练:所谓设计式操练就是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4、融合
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让不同的知识发生化学作用。融合才是王道。从融合方式上看,有迁移、印证和互补。在融合中寻求知识的创新,以达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05
思维
思考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但是对思考本身的思考却显得稀少和珍贵,当我们欲要解决工作和学业中的各种难题时,你便会发现它的价值。
人的思维以感知为基础,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简化思维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如何过滤掉没有价值的信息,屏蔽外界的纷扰,是清晰思考的前提。辨别信息的好坏,有用或者无用,是至关重要的。
人的大脑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
首先,我们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可以使我们更客观的分析问题;
其次,适度的简化,也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就像我们对艺术的欣赏更注重“留白”一样,大脑总会赋予留白更丰富的想象和诠释;
最后,随机性的介入可以激发发散型思维。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转换为图片,是进一步推动思考的途径。我们需要颠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维习惯,构建出新的秩序,对自身多些审视,才能突破所有的限制,更多的施展自己的才能。
大脑需要“断舍离”,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简化思维意味着我们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更要简化我们一直思考着的信息。
2、图像思维
将思维转化为图像,这是人类大脑最原始的处理方法,也是最有力的思维之一。
图像思维的基本原则是:基于所思考的内容本身,自行创造或设计与其相匹配的图形式样。常用图示类型:思维导图,流程图和结构图。
3、周密思维
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的答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做到周密思考。多数人陷入常“证实偏见”和“经验思维”,以致于进入思维盲区。克服盲区,运用“思维脚手架”和“乔哈里窗格”(Johari Window)就是一个很简单但又很有启发性的矩阵。
每一次的交流,都会使四个区域的面积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而理想的交流,应该是使公开区越来越大,盲区和隐秘区越来越小,甚至未知区也随之减小。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他尤其要在交流中关注盲区,也就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这样他就能在交流中收获新知识。
这种表格被称为“创意表格”,是一种非常适合多维度思考的、激发新创意产生的有效工具。
06
才能
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才能是立身之本,但如何获得不凡的才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解开这个谜团需要打破一些流播甚广的迷障。
才能是指一个人具备的知识、经验、体力和智力。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何发挥我们的才能,让优势持续的增效,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把优势做到极致。
怎样努力?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以及如何保持对一件事持续的投入呢?
首先,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对于工作而言,企业更关注我们能为之做出的贡献,那么拥有一项技能或者优势就十分重要了;
其次,不断的积累经验,和能力互补的人合作会相应的补足我们的短板,优化整体工作进程;
最后,适当的增加难度,激发无限潜能,把被动变成主动。只有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才能获得超额收益,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
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坚持努力,将时间、经历投入到感兴趣的事情中去,专注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热情有余,少了一些冷静踏实;急于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细致。
“不苟且”,什么是“不苟且”呢?胡适说,不苟且就是“狷介”。胡适认为,狷介不仅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做学问的品格,也就是“一丝一毫不草率不苟且的工作习惯”。
努力是自我内生的动力,是学习兴趣产生的不二手段,离开努力,意志力是骗神的鬼话。
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挑战自己,设定高度,不断攀登。
07
成功
成功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字眼,无数人为了所谓的成功变成了他们原本讨厌的人,而我更相信,只有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你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成功源于创造。保持你的与众不同,敢于突破局限,做自己。
根据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独立冷静的做选择。善于利用平台资源、了解和评估自己的价值、洞察机会、拒绝大众化标签、专注行动、制造公众影响力和个人辨识度、寻求和吸引合作伙伴。成功的人总是独一无二的。
成功关键是让自己变的与众不同,这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条件,找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坚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就会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从思考者、学习者转变成一个会思考的行动者、会学习的创造者,这或许就是一条能让自己更为精进、厉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