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本书标题的第一眼,最先冒出的问题是,弱传播?那强传播是什么呢?又如何定义传播的强和弱?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里?作者的观点又是怎么在现实社会问题中得到体现的呢?带着以上这些问题,我开始进入到舆论传播的哲学世界......
关于强弱传播的定义和区别
在第一章,作者对于弱传播的定义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通过巧妙运用语言、情感、符号等手段,使信息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
至于强传播,我则是在网上进行了相关搜索:强传播是指传播媒介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对受传者产生直接而迅速的影响。主体可以是企业老板,可以是明星,也是当下大家说的董小姐这类人,自带流量的老板。
我想,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播主体的不同,应该就是普通民众与官方媒介(或其他强大的传播媒介)。而比较官方的回答是,与弱传播相比,强传播更侧重于传播者的主导作用和信息的影响力。弱传播则更多关注舆论世界中“弱者”的传播现象,强调在信息竞争中,不一定是强势方完全占据优势,弱势方也有可能通过巧妙的策略获得关注和影响力。
强弱传播的特点
(1)强传播:
1、传播力强大:强传播能够确保信息不仅被传递出去,而且传播得广泛,这体现在传播范围的广度以及传播内容的精度和深度上。
2、影响直接:强传播的信息通常能够直接影响受众,改变他们的看法和行为。
3、控制力强:在强传播模式下,传播者对信息的掌控力度较大,能够决定信息的传播方向和效果。
(2)弱传播:
1、简洁明了:弱传播的信息通常简短而精炼,能够迅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2、情感化:弱传播善于运用情感因素,通过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信息的感染力。
3、可视化:弱传播常常借助图像、图表等视觉元素,使信息更易理解和记忆。
4、互动性:弱传播注重与受众的互动,通过参与感和互动体验,增强信息的吸引力。
弱传播的挑战
1.信息过载: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让信息不被淹没是一大挑战。
2.注意力稀缺:受众的注意力有限,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关键。
3.信任危机:在虚假信息充斥的环境中,如何建立信任是弱传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当下,分析邯郸事件
弱传播理论认为,情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驱动力。在邯郸初中生事件中,涉及到的学生权益、教育公平等议题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和情感反应。这些情感因素可能使事件更容易传播,引发更广泛的关注。同时,弱传播理论强调信息的互动性。在邯郸初中生事件中,公众可能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对事件进行评论、转发和讨论。这种互动性不仅有助于扩大事件的传播范围,还可能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个人感悟
第一章中有一个小标题是“桃李不言也是一种传播”,我在这句话的留言中了解到,实际上,传播就是一种信息的流动,即万物皆媒。桃李“不言”不等于没有传播,而是借助于它的花、它的果、它的色、它的味......来实现传播的。这就类似于人们穿的衣服,做的动作、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在高语境文化的我国,在听者观者那里能够根据共通意义空间,自动识别其意义,有时候甚至超过了有声语言的意义,起着强调、补充等作用。
作者还说到,舆论的最可怕之处,是他的不可控性。确实是这样,但我想说,有些时候,不可控性也不一定是不好的。就这次的邯郸事件来说,照常理,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想要将未成年的犯罪者绳之以法会有些许困难,但是在这次事件中,公众上下一心,决不让事件热度下降,反对平台的“捂嘴”行为,努力发生,为词条增加热度,让更多的人关注。所以说,千万不能忽视舆论的力量,因为最高检已表示将依法对河北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三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核准追诉。
通过引言和第一章节的展开,本书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弱传播理论框架,为后续章节的探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