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Richard Thaler(1980)提出的。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2. 禀赋效应的证实
Hammaek和Brown(1974)曾发现捕猎野鸭者愿意平均每人支付247美元的费用以维持适合野鸭生存的湿地环境,但若要他们放弃在这块湿地捕猎野鸭,他们要求的赔偿却高达平均每人1044美元。禀赋效应的存在会导致买卖双方的心理价格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市场效率。
Kabneman,Knestscb和Thaler在1990年做的以下一组试验可以很好的观察禀赋效应的影响程度。
参加试验的是44名大学生,随机抽取其中的一半人,给他们一张代币券和一份说明书,说明书上写明他们拥有的代币券价值为x美元(x的价值因人而异),试验结束后即可兑付,代币券可以交易,其买卖价格将由交易情况决定。让卖者(得到代币券的学生)从0到8.75美元中选择愿意出售的价格。同样,也为没有得到代币券的那一半学生指定因人而异的价值,并询问他们愿意为购买一张代币券支付的价格。之后试验者会收集他们的价格,立刻计算出市场出清价及能够交易的数量,并及时公布。参加试验的学生可以按填写的价格进行真实的交易。这个试验反复进行三次。
三轮代币券交易之后,先后用杯子和钢笔代替代币券进行实物交易的试验。交易规则不变,并反复进行多次。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显然,代币券和消费品市场的交易情况大不一样。在代币券市场,买卖双方的预期价格是大致相同的。综合三次试验来看,实际成交量与期望成交量的比(V/V )是1.0。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杯子和钢笔市场上,报出的卖价的中间值可达到买价的两倍多,杯子市场的V/V 率仅为0.20,钢笔市场为0.41。即使交易反复进行,这两个消费品市场的成交量也没有增加,表明参加试验者并没有学会达成一致的买卖价格以增进市场效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代币券市场的交易中,根本就没有交易不足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比较代币券和消费品的不同之处:代币券的价值是事先确定的,非常精确而人们对消费品的偏好则可能会使其价值变得含糊,也就是说,消费者难以对一件商品确定一个唯一的货币价格。因此,当购买者购买商品是为了以更高的价格转手卖出,而不是自己使用时,其对损失和盈利有明确地衡量,就不会有禀赋效应。
以上的试验直观地证明了禀赋效应的存在:一旦人们得到可供自己消费的某物品,人们对该物品赋予的价值就会显著增长。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常常会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而且这种现象并不会随着交易者交易经验的增加而消除。
3. 禀赋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由于禀赋效应,人们要避免失去所拥有的东西,容易产生“安于现状情结”。
由于非常害怕损失,股票的拥有者在承受股价下跌时,往往会变得风险偏好。为了避免损失而愿意冒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风险继续持有股票,希望有朝一日股价能重新上涨。从而产生一种奇怪的现象:股票的价格越低,其成交量反而越低,这与传统的经济学的需求曲线是相悖的。一种解释是人们在股价下跌时会预期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从而不愿意购买;这是从人们心理的角度做出的解释,损失厌恶理论又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