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咱们的汉武大帝,这位满腔热血,一心只想开疆拓土的“愤青”皇帝,在他登基之初就策划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马邑之谋”。他试图用一场,完美的“骗局”,来洗刷他曾祖父刘邦在白登山上,所受的奇耻大辱。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 一场准备了数月之久,调动了三十万大军的“世纪豪赌”,最终,却因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尉史”的泄密,而,彻底,泡了汤。
马邑之谋的失败,让整个大汉王朝,颜面尽失。 它也彻底,终结了那个靠“嫁公主、送财物”来维持的长达六十余年的屈辱的“和亲”时代。 从此,汉与匈奴,撕破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战争全面的残酷的不死不休的战争,开始了。
北方的边境,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年轻的汉武帝,站在未央宫的高台之上,望着,那片,被鲜血和烈火,所笼罩的北方地平线。 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
他需要一场胜利。 一场真正,酣畅淋漓的胜利,来证明自己。 来告慰那些,在匈奴铁蹄下,死去的无辜的大汉子民。
但是谁能为他带来这场胜利呢? 是那些身经百战的开国元勋之后? 还是那个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
都不是。 历史,这一次,选择了一个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人。 一个出身,比我们所有人,都更卑微、更低贱的人。 他将,以一种近乎“神迹”的方式,横空出世。 然后,用他那沉稳、谦卑,而又无坚不摧的铁拳,为这个骄傲的帝国,重新注入胜利的灵魂。
欢迎来到第三十二章,一个关于“逆袭”的故事。 一个“奴隶”将军的横空出世。
第一幕:一个“私生子”的卑微童年
在我们讲述,这位传奇将军的赫赫战功之前。 我们必须,先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十几年前。 去看看他那不堪回首的童年。
他的名字,叫,卫青。 他是一个私生子。
他的母亲,卫媪(ǎo),是汉景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的一个女奴。 他的父亲,叫郑季是平阳侯家里,一个小小的县吏。 这个郑季,在公主府办公事的时候,和女奴卫媪,私通,然后就有了卫青。
所以,卫青的身份,是什么? 是一个女奴的私生子。 在那个极其讲究“出身”和“血统”的时代。 这是社会最底层,最卑贱的一种存在。
他从小就在父亲的家里长大。 但是他的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弟们,没有一个把他当成亲人。 他们把他当成奴隶一样使唤。 让他去放羊。 让他吃最差的饭菜。 让他挨最多的打骂。
童年的苦难,往往,会塑造一个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一种,是扭曲和报复。另一种,则是隐忍和坚韧。卫青,显然属于后者。那些没有将他打倒的屈辱,最终,都变成了他日后,成功的最坚实的基石。
(以下内容,为野史传说。)
据说,有一次,卫青跟着主人,去甘泉宫。 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戴着枷锁的囚徒。 那个囚徒,懂“相面”之术。 他看着这个衣衫褴褛、一脸卑微的牧羊少年,却露出了极其震惊的表情。
他对卫青说:“此贵人也官至封侯。” ——你是一个大富大贵的人啊!你将来的官位可以做到封侯!
卫青听完,苦涩地笑了。 他说:“人奴之生,得无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我,一个生下来就是奴隶的人。只要平时能少挨点打,少挨点骂,我就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奢望什么,封侯拜将啊!
他不信。 他觉得这是命运,跟他开的一个最残忍的玩笑。
他不知道,命运的“剧本”,有时候,远比任何小说,都更离奇,也更精彩。 而他人生的“转折点”,将来自于,他的一个亲人。 他的姐姐——卫子夫。
第二幕:一场“偶遇”引发的“家族崛起”
卫子夫,和她的弟弟卫青一样,也是平阳公主家里的一个家奴。 不过,她的工作,比她弟弟,要体面一点。 她是公主府里,一个能歌善舞的“歌女”。
公元前139年,春天。 刚刚亲政不久的年轻的汉武帝刘彻,去霸上,祭祀祖先。 回来的路上,顺道,去看望了一下,他的大姐,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为了讨好这个手握天下权柄的弟弟,自然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她,将自己,府上早就物色好的十几个美女,打扮得花枝招展,献给了汉武帝。
结果,汉武帝,看了一圈,一个也没看上。
这说明,平阳公主的“审美”,和她弟弟的“审美”,存在着,巨大的代沟。也从侧面,反映了汉武帝,这个年轻人,独特的品味。
公主,一看这不行啊。 于是又叫出了府上的“歌舞团”,来表演节目,助助兴。
就是这一次,不经意的表演。 彻底改变了卫家的命运。
在一群,莺莺燕燕的歌女之中。 汉武帝,一眼就相中了那个站在角落里,长发及腰、眉目如画的卫子夫。
他的心动了。
平阳公主,是何等的人精。 她,一看弟弟的眼神,立刻,就明白了。 她,借口,让卫子夫,去内室,服侍皇帝更衣。
然后,就发生了那件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的事情。 史书记载,“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
事后,汉武帝,要回宫了。 平阳公主正式将卫子夫,献给了他。 汉武帝,很高兴,赏赐了公主,黄金千斤。
卫子夫,就这样,坐着皇帝的马车,进入了那座,对她来说,既陌生、又充满了诱惑的巨大“牢笼”——未央宫。
然而,帝王的爱情,就像,夏天的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卫子夫,入宫之后,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都没有,再得到,皇帝的召见。 她,被,遗忘了。
她的心凉了。 她觉得自己,不过是皇帝,一时兴起采摘的一朵,路边的野花。 花开之后,就是凋零。
一年之后,宫中要裁减一批,年老体衰的宫女。 卫子夫,终于又一次见到了汉武帝。 她跪在地上,哭着请求皇帝,把她,也一并,裁减出宫。
她,不想再在这座,金碧辉煌的牢笼里,孤独地,老去了。
汉武帝,看着这个哭得梨花带雨的女子。 他想起了一年前在平阳府的那次,怦然心动。 他的怜爱之情,油然而生。 他再一次“幸之”。
而这一次,命运,终于眷顾了她。 她怀孕了。 而且不久之后,就为一直,没有子嗣的汉武帝,生下了他的第一个儿子——刘据。
母,以子贵。 卫子夫,从此平步青云,宠冠后宫。
而她的家族,也因此,迎来了命运的惊天逆转。 她的弟弟,那个还在公主府里,当骑奴的卫青,也被召入了宫中。
这是一个典型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它充满了封建时代的偶然性和裙带关系。卫青的第一次命运转折,与他个人的能力,毫无关系。纯粹是他姐姐,那不可言说的“奉献”所带来的“红利”。这对那些,还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普通人来说,是何等的不公平。但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的不讲道理。
第三幕:一场“绑架案”引发的“火箭式”提拔
卫子夫的受宠,自然,引起了另一个女人的刻骨仇恨。 她就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
陈阿娇,是汉武帝的姑姑,馆陶长公主的女儿。 也就是那个留下了“金屋藏娇”这个著名典故的女主角。
她,出身高贵,骄横跋扈,但却一直没能为汉武帝,生下一儿半女。 现在看着,这个奴婢出身的卫子夫,不仅抢走了丈夫的宠爱,还生下了长子。 她的嫉妒之火,足以焚烧整个后宫。
她的母亲,馆陶长公主,更是咽不下这口气。 她决定要给卫家,一点颜色看看。 她不敢动卫子夫。 于是她就把目标,对准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她,派人将还在当差的卫青给绑架了。 准备将他秘密处死。
然而,消息走漏了。 卫青的好朋友,一个叫公孙敖的骑郎,立刻带着一帮壮士,冲进了公主府,硬生生,把卫青给抢了回来。
汉武帝,听说了这件事,雷霆震怒。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后宫争风吃醋”了。 这是对皇权的公然挑衅! 打狗还要看主人呢。 你们,动我最宠爱的女人的弟弟,不就是在打我的脸吗?
于是汉武帝,做出了最强硬的回击。 他要向所有人,宣告: 我的人,你们,谁也别想动!
他立刻将卫青,召入宫中。 一天之内,连升数级。 任命他为“建章监”(负责建章宫的事务),加“侍中”(可以出入宫禁,做皇帝的近侍)。 赏赐,黄金千两。 他的几个姐姐也都被,召入宫中,赏赐无数。 那个救了他的朋友,公孙敖,也因此,得到了提拔。
皇帝的“愤怒”,是那个时代,最有效的“催化剂”。一场失败的“绑架案”,最终却,成了卫青平步青云的“最佳助攻”。馆陶长公主,用她的“愚蠢”,亲手为自己的“敌人”,打造了一副,坚不可摧的“权力铠甲”。
卫青,就这样,从一个卑微的奴隶,一跃成为了皇帝身边,炙手可热的“红人”。 他终于摆脱了命运的泥潭。 他终于有机会,去施展,他那被,隐藏了多年的才华。
第四幕:一场“赌局”的胜利
公元前129年,春天。 马邑之谋失败后的第四年。 汉武帝,决定要对匈奴,进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反击。
他任命了四位将军,各率一万骑兵,分四路,出击。 这是一场,充满了“实验”性质的军事行动。 也是一场,决定了未来数十年,汉匈战争,将领格局的巨大“赌局”。
这四位将军,分别是:
车骑将军,卫青。
骑将军,公孙敖。
轻车将军,公孙贺。
骁骑将军,李广。
这四个人,代表了当时,汉军将领的四种类型。公孙敖和公孙贺,是按部就班的“老实人”。李广,是名满天下的“个人英雄”。而卫青,则是毫无经验,全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关系户”。所有人都把宝,压在了李广的身上。但历史,再一次,证明了它,是一个最不按常理出牌的“庄家”。
四路大军,出征了。 结果很快就传了回来。 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第一路,公孙贺。出云中,深入草原,逛了一圈,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没见到。无功而返。
第二路,公孙敖。出代郡,遭遇了匈奴主力,大败,损失了七千多名士兵。惨败而归。
第三路,李广。 “飞将军”李广,是我们这个故事里,一个极其,富有悲剧色彩的英雄。 他勇猛无双,箭法如神,是匈奴人,最畏惧的汉朝将领。 但是他的运气,似乎,永远,都差了那么一点点。 这一次,他也遇到了匈奴主力。 他和他的“敢死队”,被,数万匈奴骑兵,团团包围。 全军,覆没。 李广,本人,也受伤,被俘。
在被匈奴人,押送的路上。 李广,上演了他传奇的“王者归来”。 他假装重伤,躺在担架上。趁着匈奴人不备,突然,一跃而起,抢过一个匈奴兵的弓箭和战马,将追击的匈奴人,射得,人仰马翻,单人独骑,逃回了汉朝。
李广的这次“个人秀”,虽然,悲壮,英勇,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浪漫。但是从,战争的结果来看,他依然,是一个“失败者”。他输掉了整场战役,也几乎,赔光了他手下,所有的士兵。他是一个完美的“战士”,却,未必,是一个合格的“将军”。
第四路,卫青。 那个第一次,领兵出征的“关系户”。 那个所有人都不看好的“菜鸟”。
他率领着一万骑兵,出上谷,一路,长驱直入。 他的目标,极其明确。 他没有,去和匈奴主力,纠缠。 他直捣,匈奴的“龙城”——那是匈奴人,祭祀天地、祖先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他用一场,完美的“斩首行动”,将,匈奴人的“圣地”,给,一锅端了。 斩杀了七百多名,匈奴的王公贵族。
卫青的这场胜利,虽然,杀敌人数不多。但它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意义,是极其巨大的。它,相当于,直接,冲进了敌人的“祖庙”,把他们的牌位给,砸了。这对,整个匈奴的士气,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也向整个汉朝,宣告:我们,不仅能打败匈奴,我们,还能直捣他们的“老巢”!
四路大军,只有,一路,取得了胜利。 而且,取得胜利的还是那个最不被看好的卫青。
汉武帝,欣喜若狂。 他终于等到了他想要的那场胜利! 他也终于找到了那个能为他带来胜利的人!
卫青,一战封神。 被,封为“关内侯”。
从此,一颗,崭新的将星,在大汉的帝国上空,冉冉升起。 而他和他的外甥霍去病,所开创的那个属于“帝国双璧”的伟大时代,也正式,拉开了它的序幕。
第五幕:一场“收复失地”的“国策”之战
卫青的横空出世,给了汉武帝,无穷的信心。 他开始将更多的兵权,和更重大的任务,交到这个他最信任的“自己人”手中。
公元前128年,卫青,再次,率领三万骑兵,出雁门,又一次,大破匈奴。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决定要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战略性反攻。 他要,收复,一块对汉朝来说,至关重要的失地——河南地。
河南地,指的是黄河“几”字形拐弯处,南边的那片水草丰美的鄂尔多斯高原。 这块地,离长安,非常近。 匈奴人,占据了这里,就等于,在汉朝的“咽喉”上,顶了一把,尖刀。 他们随时,可以,从这里出发,一天之内,就兵临长安城下。
汉武帝,决定要拔掉这颗“钉子”。 这个艰巨的任务又,交给了卫青。
卫青,率领着,十万大军,兵出云中,向河南地,发起了总攻。 他采用了大纵深、大迂回的战术,将,盘踞在那里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两部主力,彻底击溃。 俘虏了数千名匈奴人,缴获了上百万头牛羊。 成功地,将,匈奴势力,彻底,驱逐出了黄河南岸。
这是卫青,作为“战略家”的第一次,完美亮相。他的胜利,不再是一次,简单的“奇袭”。而是一次,具有,重大“国策”意义的收复失地之战。它,彻底,解除了匈奴,对帝国首都的直接威胁。也为,汉朝,建立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北方前进基地。
为了巩固这次胜利。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 他下令,在河南地,修筑一座,新的坚固的城池——朔方城。 并且,从内地,迁移了十万百姓,去那里,屯垦戍边。
这又是一次,“英雄”的宏大叙事,与,“人民”的悲欢离合的交织。对于,汉武帝和卫青来说,建立朔方城,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胜利。但是对于,那十万,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到,那片,寒冷、荒凉、而且,时刻,面临着战争威胁的边塞之地的普通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充满了血泪和辛酸的巨大“牺牲”。他们,用自己的颠沛流离,为,帝国的开疆拓土,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他们,是那个伟大时代里,最沉默,也最,值得尊敬的奉献者。
而卫青,也因为,这次,不世之功。 被,汉武帝,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 并且,被,正式,任命为,汉朝军队的最高统帅——大将军。
他的姐姐,卫子夫,也在同一年,因为,生下了皇长子刘据,被正式册封为,大汉王朝的第二任,皇后。
姐弟二人,一个母仪天下。 一个执掌兵符。 卫氏一门,在这一刻,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那个曾经,在平阳公主府里,放羊的“奴隶”,终于,逆天改命,成为了这个帝国,最耀眼的将星。
而他和他的外甥,那个更具传奇色彩的少年天才——霍去病,即将联手为这个世界,上演一出,更为,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
那将是一场关于“封狼居胥”的不朽传奇。 那也将是大汉民族最自信、最张扬的一次,青春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