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6久违了

擅长对过往记录一键注销,重新开始,好像重头再来就可以当做什么也没发生过。

平台会把账号当做新号,好也不好。

简书对我来说,更像是写作路上的乌托邦,它是写作世界我的栖息地,我还无法或者说不依靠它谋生。

包罗万象,接纳我的不足与可笑。

在这里开始,不会倒下,这是我的谷底也会是见证我成长的土壤。

下面是我这次的正文也可以算是流水账,想着投稿但是已经忘记了曾经的投稿规范,如何成就一篇合格的公众号文章也成为我熟悉又陌生的问题:

不要让不好意思阻断了你对未来的一切可能性。

前两天刷抖音,刷到一条烧烤店的兼职招聘挺难过的。

这家烧烤店在租房的附近,五分钟不到的脚程,对前段时间的我而言,这是份不错的工作。

但是因为我离开之前,没有主动问过店里招不招兼职而错过这份晚六晚一的工作。

这家店属于“家族企业”,从帮工传菜烧烤等都是自家人。虽然上次去吃的时候,有一个生面孔在帮忙,我也只是觉得是亲戚过来帮忙。毕竟,店门口并没有像其他店一样张贴兼职的白纸。

不主动就不会有故事,被动下就算有小火苗也只能被掐灭。

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因为我骨子里的不好意思造成的。

不好意思去问人家招不招兼职,怕被拒绝。总是会设想太多结果,拒绝以后会如何如何。但其实最坏最坏的结果不过是人家来一句我们这边不招人,然后就没了吗?

这也是我刷到那条抖音很难过的原因,他80%符合了我现阶段想要找工作的一个处境。

工作地点距离住处不到五分钟,解决了交通问题;

晚上六点到凌晨一点,包吃两餐,解决了吃饭问题;

支持周结和半月结,解决了囊中羞涩的问题。

说得有深度一点,这其实是一个课题分离的话题。

我觉得不好意思是我的课题,对方拒绝还是同意是对方的课题,我最“擅长”的就是鸠占鹊巢,把别人的课题一起解决了,这也是我内耗不敢主动的主要原因。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提出来的。

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面,讲了一个故事:

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波斯领地吕底亚的时候,神殿里供奉着一辆战车,战车是曾经的国王格尔晋奥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解开这个绳结的人,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

亚历山大大帝当时直接取出短剑,将其一刀两断,说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

阿德勒心理学对课题分离的解释是说,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你自己的课题。

电影《黑天鹅》里面有一句话:

挡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

确实如此,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怎么对自己是好的,怎么对自己是不好的。

但是我们永远走的都是反方向的路,总会给自己加很多很多的前缀。如果我这样做了会怎么样,如果我那样做了会怎么样。

但是至始至终我们都没有去做这个,如果前提下的任何事。

还有另外一种,就是我们会每句话的后面都加一个“但是”。这两个字阻挡了我们所有前进的道路。

当有一天去掉这些无关紧要的前缀,去掉这些不痛不痒,只能内耗自己的“但是”。

我们离课题分离也会更进一步。

刚结束的《喜剧之王单口季》里面,小鹿有一期提到了不配得感。我觉得不能做到课题分离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种不配得感在身上。

一直困扰我的一个课题,就是自我介绍。哪怕现在已经多二十多岁,我还是会羞于去自我介绍。

介绍自己是我的课题,倾倾听者反馈他们的感受或者不反馈是他们的课题。

我总是会过多的去假想,把他们听到自我介绍以后的想法提前加在自己身上。因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地方值得去介绍的,这也是不配得感。

羞于开口,我认为我开口是起步,对方开口是落地,主导权在对方那边。

就像推销产品一样,推销产品是我的课题;客户愿不愿意接受这个产品,购不购买这个产品是客户的课题。但是踏出这一步就很困难。

关晓彤父亲曾说,他从来都不听外界对女儿的反馈,不管是好的不好的反馈,他都不在意。他知道自己的女儿是什么样的就够了。

其实这就是他课题分离的一个表现,别人对他女儿的反馈是别人的课题。他知道自己女儿是什么样的人,是他的课题。

最后一点无病呻吟:

关于烧烤店兼职的那个,我想说明码标价的兼职就像社会对你伸出的援手,自己开口的就像是仰头寻找帮助,除了点头,其他的结果都是一次伤害,但只能尽力忽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