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转了一篇“四个带有仪式感的故事”,他评论:“每走出一层小黑屋都要承受冲击和煎熬的,跟麻药失效的手术过程一样”。我很好奇,便点进去看,原来是一个我旦经济系的毕业生写在百日毕业前探讨人生意义和价值。四个故事发人深思,可惜我不是学经济的看起来很吃力,所以写几篇文章来把它弄清楚。
NO.1有些无奈就在身边(作者起名叫“政策的解读和变化的数字游戏”)
2016年3月,国家财税部门发布了全面推行“营改增”的通知,社会全行业都变成增值税了,其中有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今年5月1日执行。
怕看官不理解,作者虚构了一个营改增后、想卖房(当年400万,现价500万)的家庭为例。
政策变化前:500*5%=25(万)(缴纳5%为税点的地方税收性质的营业税)
政策变化后:(500-400)*11%=11(万)(最新的房地产行业的增值税的税率为11%)
这样看,营改增似乎减少了普通家庭置换房产的负担,确实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倘若买房时价格为283万,政策变化前后所收税数目则一样,若买房的价格低于283万,政策变化后的税就会超过政策变化前。
经过作者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政策有控制房价之效,因为如果房价长的过快,那么转手时需要交的税额则大大提高。(当然,只是暂时控制。)
而什么样的房子长得已经翻倍了呢?是一手房吗?是五年以内的次新房吗?还是那些有着十五年,二十年甚至更高房龄的房子?如果这样想,那么最应该在5月份之前卖掉房子的就是有老房子的家庭,他们房子的现价已经远远高于原价了。但如果他们都卖,短期市场绝对是供大于求。那么他们有两种情况:
一、在5月1日前,折价转卖自己的二手房;
二、维持现价以待五一之前的抛售机会,倘若未抛售,多余的税费将会在5月1日之后直接转嫁给未来买家。但若这样,二手房相比于一手房和次新房的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很多纠结买新房or二手房的人更容易倾向于新房。
所以,无论何种选择,二手房的价值都可能会缩水。这点在资本市场早有察觉,回望过去,一手房和次新房的增值速度远远高于二手房了,这是对政策预判的显示。资本市场往往走在实体经济前面。
作者提了一个问题:究竟是谁正拥有着这些二三十年的房子?是社会的富翁、中产阶级?还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甚至可能有些贫苦的百姓?
借由这个故事,作者感慨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的举步维艰:为防止房地产的进一步泡沫,却在短时间牺牲了一部分底层百姓的生计。但你不能不这样做,否则倘若有朝一日,经济崩盘,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这种事想明白了很难让人接受,作者又说到这个故事没有结束,“营改增”的政策有了变化:“个人二手房交易不被列入增值税税率范畴,且分层次降低税率。个人的二手房交易不用被列入房地产业增值税税率的范畴,并分层次降低了税率;但为了防止楼市的泡沫,部分地区却大幅上调了购房的首付率,从30%上升到了50%甚至70%。这似乎是一个更好的政策,但实施日期却显得更为急促,“即日起实行”取代了延后实行。”
作者发问:这样一个优化的政策又会拦住谁、影响哪些阶层呢?
政策制定不易,改革路上总有人要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