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虽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在这座沿海的小城市,一直都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那就是——
冬至暝大过三十暝,
冬至早大过初一早。
在冬至的清晨,和家人吃上一碗冬至前夜搓的汤圆,然后上山扫墓,是我对冬至最初的记忆!
冬至前一天的晚上,莆田人称呼它为“冬至暝”。冬至又被称作“岁兄”。除了过年,最多人归乡的时候便是冬至这个节日,那些在外的游子,都要在冬至前赶回家中,莆仙民间,尤其是农村,家家户户要先做好祭天祭祖的仪式。首先由当家女人换好红衣服,在自家祖宗牌位前摆放各种供品,祭拜、祈福完毕,燃放鞭炮。
一家人吃过团圆饭,主妇会开始忙碌起来。她们会准备一个圆竹匾,然后在自家厅堂正中间支起桌子,摆放福橘,橘上插一支“福禄寿”红花三春,“橘”和“吉”同音,福橘寓意福星高照、吉祥平安。再摆上红纸封好的红筷子、大生姜、板糖等。筷子、生姜和板糖,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家宅火辣兴旺,生活甜美幸福,又有驱寒之意。
冬至暝,准备好这些东西之后,便是孩子们最欢喜的时刻了,因为可以搓丸子了!小时候,爷爷奶奶最常说的就是不要把糯米团掉地上了,不然脸上会长白斑,或许那只是让我们不要浪费,却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捧着糯米团,用心轻轻揉搓!
一家人开始围坐一起“搓丸子”的那种感觉,至今,我都记忆犹新!在莆田,丸子即汤圆,丸子搓得圆圆似桂圆。还有捏“金元宝、金钱臼”,表示家运通达发财。小孩子们喜欢捏小动物:小狗、小猫、小兔,表示家业六畜兴旺。
冬至暝,搓丸子。
搓只小猪胖乎乎,快乐又健康;
搓只小狗看家门,平安又省心;
搓只元宝压箱底,团圆又富足。
除此之外,莆仙各地家家户户还会准备各种供品,用卤水豆腐切片后炸豆腐、做番薯起或者白团等。“番薯起”和“红团”是莆田独特的两种糕点食品,也是莆田沿海过年时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番薯起”的主料是以蕃薯为主,咸甜自便。清明、冬至祭祀时,莆田有些地区做的是白团,以寄托一份对先祖的缅怀与哀思。
由于“冬至暝”夜最长,小朋友们又爱吃“丸仔汤”,所以儿时,爷爷奶奶常常和我们说“爱吃丸子天不亮”,告诉我们安心睡觉,心里不要惦记着不然天不亮。儿时记忆的“冬至早”,一清早,奶奶就起床,下锅烧水并切姜母薄片和少量板糖投入锅里一起烧,给全家人下搓好的汤圆,清香扑鼻、美味可口。吃完汤圆,举家上山扫墓之前,还会把煮过的汤圆或者小狗用香枝穿好,插在门缝上,表示看家护院。
又是一年冬至时,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在心中逐渐浓郁起来,不论身为莆田人的你,身在何方,记得回乡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