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 董其昌 于《画旨》中有一段话,其立意虽基于绘画艺术而起讲,窃以为于「如何开拓人生的格局」方面,亦是绝论。其略曰:
「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气韵」大约就是「灵魂」与「格调」。用现代的时髦话语,就是指一个人的「灵性」与「格局」。这个特点,于人而言是最为重要的——「技巧」可以通过「刻苦」而逐步习得,待达到「唯手熟耳」之境后则「功成」。然而,如果没有脱俗的「灵气」与宽开阔的「格局」,则至多可为「工」,而远不可为「家」。 与新华网—— 《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略微比较,二位贤达的「立意」与「眼界」,诸君是否已然「高下在心」了呢?
在下不敏,深感「气韵」之养,仅「读书破万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行万里路」。
「青年时期」对一个人的「气度」与「格局」的塑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没有定型,且试错成本较低——而青年,正是应当对生命当中这个段极其珍贵且短暂的区间,尽最大限度地运用,只要「游必有方」且不要沉溺于不良嗜好就可以了。至于究竟能够打通多少条通往「灵性」的进路,则仰赖于造化了。
故言——「诗与远方」,在下诚未见其不可。 盖因子女更高层次的「孝道」,绝非陪父母一道吃苦(那是无奈,乃至无能),而应当是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地进行「自我投资与增值」,为「可以预见的将来」改善父母的生活质量,创造「更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