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吃什么?随便。明天去哪玩?随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随便成了我们的口头禅。可是,你说随便的时候,样子好难看。
如果一件事情失败了,你会说“随便,不在乎”; 如果失去一个人,你会说:“随便,失去就失去了”;如果有人问,以后有什么规划,你随口一说“不知道,随便”。好像,除了随便,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词了。可是,为什么一定要说随便呢?
可能,随便两个字显得自己很洒脱,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不想起床就干脆请假,不想外出就干脆在家宅着,不会解决的问题就先放着,不懂的东西就搁在一边。然后,一脸的无辜,这样真的好吗?
随便只是一种躲避现实的借口,不是救赎的良药。生活,怎么可以什么事情都随便啊。不能对自己随便,也不能对别人随便的。这样的随便,只会让我们变得不思进取、自甘堕落、日益消沉,越来越不喜欢自己。内心越虚弱的人,越害怕面对自己的软弱。当一个人懂得表达自己内心需要的时候,才能活得真正洒脱。
有时,说随便,是表示尊重、服从别人的意愿;有时是表示厌烦,想敷衍别人;有时,是表示蔑视,心有不满,却不屑于争辩;有时是因为不动脑子,人云亦云。
其实,不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委婉一点的。比如,问,你想吃什么,你可以说:这个餐厅,你更熟悉,还是听你的吧,比随便两个字听起来舒服一点。
我们说随便,有时不代表没有需求。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把问题抛给了别人,以为别人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能洞晓他内心的想法和诉求。因为,从小,我们被教育要含蓄,不要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去别人家了,想吃什么,不能说出来,顶多,多看几眼。长大后,我们也羞于表达自己的需要,怕给别人不随和的印象。
随便两个字,看起来简单,其实,是在给对方出难题:因为对方也揣摩不透,不知道到底怎么去做,才能让你满意。比如吃饭,要考虑你的饮食习惯,考虑季节性,是否有忌口,一系列的问题,这些方方面面的想到了,也未必能让你满意。
如果以后,再有人问你,吃什么,你就直接告诉对方,喜欢吃什么吧,这才是真正的为对方考虑,也为自己考虑。不要担心,你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诉求。
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别人你的需求,减轻别人思考的负担,也给自己选择的权利,这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有利的。 如果你不是个随便的人,就不要轻易说随便。认真做好每一个选择,才不会有随随便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