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仁?(1)
1.35
(《刘元承手编》)问仁,伊川先生曰:“此在诸公自思之,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体认出来。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后人遂以爱为仁。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既曰仁之端,则不可便谓之仁。退之言‘博爱之谓仁’,非也。仁者固博爱,然便以博爱为仁则不可。”
有人问什么是仁,伊川先生说,仁的含义,需要各位自己去思考,试着将圣贤有关仁的论述集中起来学习,结合实践去体认。不可寻章摘句,也不可断章取义。比如,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有人就将爱看作仁了。但是爱本身是一种情,而仁是人的本性,怎么可以只以爱作为仁呢?孟子的原话是这样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既然说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那就不可以直接将其称作仁。韩愈说:“博爱之谓仁。”这是不对的,仁者固然是博爱的,但不可将博爱直接作为仁。
1.36
(《刘元承手编》)问:“仁与心何异?”曰:“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阳气发处乃情也。”
有人问伊川先生,仁与心有什么不同。他说:“心就像谷物的种子,它生长的特性便是仁,阳气生发,萌芽散叶的情况则是情。”
照伊川先生的解释,人心是性与情的统一体,未发之时,人心的本性是仁,已发之时,人心则表现为情。孟子曰:“仁,人心也。”孟子强调仁,乃人所特有,而不是说,仁就是人心。
1.37
(《邹德久本》伊川先生曰)义训宜,礼训别,智训知,仁当何训?说者为训觉、训人,皆非也。当合孔孟言仁处,大概研穷之,二三岁得之,未晚也。
伊川先生说,义可以解释为宜,礼可以解释为知,那么仁应该解释为什么呢?有人说解释为觉,有人说解释为人,这都不对。大家应当把孔子和孟子对仁的论述,总体上进行深入研究,可能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搞明白,但那也不算晚。
义,天道决定的当然之事,故训为宜,适宜,所做的事符合天道。礼,体现天理的制度法规,是用来处理人伦关系的,人有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有上下尊卑之分,故训别。智,洞悉认识天理的能力,故训知。
明道先生说:“手足痿痹为不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并不是说感觉本身就是仁。仁,固然是人的本性,而且只有人才具备,但不可以人训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