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翌汐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晴
近段日子陷入了写作瓶颈期。
如果说刚开始写作时,出现瓶颈是脑袋空空毫无素材可写的话,那么现在的瓶颈则是:可以找到素材来写,但是写到一半总是不满意然后删掉,最后反倒成不了一篇完整的文章。
日更营也有不少小伙伴出现这个问题,不是没东西可以写,而是写的文章,要么就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些主题,要么就是突然开始嫌弃自己的文笔,觉得写出来的都是垃圾。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反反复复纠结了两个星期。
直至昨天早晨听了无戒的答疑课,又无意中听了吴军《谷歌方法论》中《超越免费》的系列文章,才恍然找到答案。
那就是:定位。
让人又爱又恨的首页君
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被首页投稿拒绝到怀疑人生。看看别人篇篇都能上首页,羡慕之余,恐怕也默默地埋怨首页审稿官不识货。
但是上首页只能经过“首页投稿”的审稿吗?不是的。
据观察,上首页有三种方式:
“首页投稿”:大家都被拒过,知道审稿官有多“凶残”,不赘述。
专题编辑推荐。如果是进入“首页投稿”的话,还需要排队等上首页,而专题编辑推荐的话可以直接上首页,不需要排队。
3位以上带标作者点赞,可直接上首页。@简叔 说了,这个规则的设计是请带标作者们帮助发现更多的优秀作者和优质文章,如果不负责任地随便点赞,后果自负的。所以个人觉得如果自己文章质量不够的话,找带标作者推荐说不定还会给对方带来麻烦,慎用。
综上比较,个人觉得比较可行的“推首”方法是通过专题编辑推荐。
那么就尽量“专攻”几个专题。也就是文章的主题基本都限定在某个范围,至少先混个眼熟嘛。并且随着同类主题的不断深入,可以慢慢挖出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其次,当然是集中力量练“内功”,不断提高文章质量,得到专题编辑的认可推荐。(不知道专题编辑的标准会不会比首页审稿官严格?)
以写书的心态定位主题
同一个领域下的垂直深挖,也容易让其他平台的编辑们注意到你,无论是集结成书,还是开设专栏,都是需要在某一个领域有系统的积累的。
文章太散,不成体系的话,编辑很难持续注意到你。
文章主题和风格没有持续性的话,也难以得到读者的持续关注。
那么,以此来反向思考,问问自己:
如果现在有位编辑邀请你写一本书,主题自拟。你会用什么文章去写这本书?
恐怕不会再东一锤西一镐,今天碎碎念日记,明天熬个鸡汤,后天写篇小说吧?除非你的书名叫《×××文集》……(反思我自己,就是这个问题:文章不成体系。)
那么现在不妨想象一下,你现在接到一位编辑的出书邀请,要求拟一个大纲。你会写什么书?写几章?每章用什么内容来充实大纲?
如此,主题目标会不会清晰了一些?
找到自己的内容优势
很多人(包括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擅长写哪方面的内容,或者说,到底专攻哪个方向才是适合自己的。
无戒老师分享了两个方法:
你在写哪种文章的时候,思路最为顺畅,几乎不费力就能写成一篇文章,那么这很可能就是你擅长的方向。
翻翻已经发表过的文章,阅读量和喜欢数高的文章是哪些?那些是你的读者觉得你写得好的,也比较值得发展成为擅长的方向。
而吴军老师的《超越免费》的文章则带给另一方面的启发:是什么决定了你产出的内容的竞争力?
吴军老师说了几方面,我觉得其中可以用在写作上的,有2个方向。
- 时效性和稀缺性
为什么人们宁愿付费看直播,也不愿等几个小时看免费的回播?美国的图书发售一般都是先推出最贵的精装版,为什么还有人买,而不是等平装版发售?因为时效性。看直播能第一时间知道结果,买最新发售的书能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知识。
最近电影《芳华》很红,简书上影评不断,看得有点视觉疲劳了,相比而言,电影刚上映时就发表的影评,早已刷够了存在感,关注度当然也更高。
而针对我自己的结论就是:写书评要找新书来写!哪怕新书更贵(写书评成本更高),但是其时效性和稀缺性占足了便宜。
- 提供可用性的内容
比如Linux系统是免费的,但是提供Linux操作系统服务的Red Hat公司出的手册和教程却要卖1万美元。
比如很多一手信息都是源自专业学术论文,但由于其太过于专业和学术了,能看懂的人很少,那么引用论文数据,写成科普类的文章或书籍,很有可能比原来的论文更加受欢迎。比如畅销书《异类》提出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其数据最初源于一篇学术论文。
再比如《论语》虽然到处能找到原文,但是很少有人去看,因为不太好理解。那么把《论语》解释得通俗易懂的文章,就会受到欢迎了。
总而言之,我觉得主要还是视角的转变。
从“我要写文章”转变为“读者要读文章”的视角,考虑读者想要读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文章对于读者更具有阅读价值:或产生感情共鸣,或领悟某些道理,或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或指导意义。
以这个标准去衡量自己的长处和方向,是不是能更容易找到定位呢?
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以此分享之。
我是翌汐,致力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如果你喜欢,请点“喜欢”支持。
365日更训练营 第4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