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个名为《啥是佩奇》的短片刷爆朋友圈。
作为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预热宣传片,该片一反传统宣传片突出悬念,混剪精华的套路,反而温情款款地讲述了一个关于“谁是佩奇”的暖心故事:留守老人李玉宝为了给孙子准备过年礼物,千方百计地想搞清楚孙子想要的“佩奇”到底是啥,并最终用鼓风机焊了一个粉红色小猪佩奇的故事。
导演巧妙地以“佩奇”为线索,借着春节的热度,传达了亲人之间最质朴的爱与羁绊。
故事称不上新颖,情节称不上曲折,但是看得人心头暖暖的,着实想家。
如果换一种表述,比如说“我爸不知道佩奇是啥,结果用鼓风机做了一个,把我和儿子都惊呆了”。可能就降级为一个微博段子。
如果再简化为,“我爸送了一个用鼓风机做的佩奇给了儿子”。绝对第一秒听到的反应是“啥?”,第二秒就直接忽略了。
虽然只是字数,形式等表达方式的不同,体现的情感浓度却完全不一样了。
往深一层,就是表达者对生活的热爱程度不同了。
表达能力,限制了你对生活的热爱。
不信的话,你可以试着随便想一件事情,但是不用语言(或文字)来串联。
是不是进行不下去,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正因为如此,语言可以塑造我们的思维,控制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这叫做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当你看到沙漠只觉得沙子真多,看到大海只觉得水势真阔,而不是发出类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朝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感慨时,也就只剩拍拍照,发发朋友圈的事儿了。而你分明清楚知道,在拍照上传的时候,你内心没有一丝波澜起伏的快乐。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这个英雄可不好当,前提是得会表达,有感受力。
那如何拓宽自己表达的边界呢?
有三个方法不妨一试:第一,尝试主动用更丰富的词汇去描述一件事;第二,多读书,尤其是唐诗;第三,给大脑空暇时间,去静静思考。
1. 尝试主动用更丰富的词汇去描述一件事
今天你一出门,发现阴雨绵绵,本来你可以无视它,但是因为你决心要热爱生活,所以想到“昏昏沉沉“这么个词。
工作间隙,你晃动乏累的颈椎时,无意看向窗外,还是阴雨绵绵,但是因为你决心要热爱生活,所以主动又想到一个词“遮云蔽日“。
于是你今天就和天气杠上了,每次看到时,都想一些新词,比如”连绵不绝“”绿肥红瘦“等等。
不要担心先想到消极词汇会带坏你的心情,因为你的词汇量根本没有那么大(不信你一口气说自己20个缺点),消极词一会儿说完了,只能说积极词了。还记得峰终定理吗?你今天过完时应该会很开心。
不管你说或不说,天气还是那个天气,路还是那条路,路边的花草还是那个花草,但是因为你主动用更丰富的词汇去说了,可能他们在你心里,还真有了一点点变化。
2. 多读书,尤其是唐诗
如果觉得自己的表达总是很匮乏生涩的话,可以去书中寻找答案。
可以用书中的语句来丰富你的词汇量,传达你的感情。等自己因为什么事真情所至时,可以脱口而出,并加入一些个人特色。你绝对会觉得这是近期最有意义的一天。
当然在表达感情的时候,没有什么能胜过唐诗了。
想象一下——
当你登高望远时,可以说“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当你思念远方的亲人时,可以说“一年将尽夜,万里为归人“;
当你事业暂时处于低潮,想换工作,可以用“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激励自己;
当你厌倦红尘时,可以想起“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来安慰自己;
当你告别朋友时,你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朋友有依依不舍,也有拳拳祝福;
当你心有所属,暧昧不明时,你隔空发一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懂的人自然也就懂了。
此中妙处就不用我赘述了,因为这是来自东土大唐的礼物。
3. 给大脑空暇时间,去拥抱感受
日本有个第一宅男,从16岁开始整整27年没有出过门。要知道,关禁闭,锁小黑屋,即使在监狱里也是最严酷的处罚,但现在有人能主动27年不与人来往,简直反人性啊。说好的社交是人的天性呢?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中的道理。宅男并不是什么都不干。他上网、看小说、看视频、打游戏,忙得都嫌24小时不够用。他的大脑始终处于目的性很强的活动中。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在《社交天性》的研究,大脑有一个默认模式,只有在大脑闲下来,也就是说不做目的性活动的时候才开启。这个模式就是专门思考自己、他人,以及他人和自己的关系。
这也符合常识,经常忙碌的人会脾气暴躁,因为他的时间都被工作占据了,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其他人快不快乐,也就变得缺乏同理心。所以有人失恋后会疯狂工作来治愈伤痛,所以一方工作忙碌,而另一方没工作没爱好的伴侣基本都要以分手告终。
当你因为恐慌焦虑停不下来的时候,还是要强迫自己抽一点时间,给大脑默认模式一个开启的机会。
只有这样,你才能思考他人的需求,才能变得有同理心;
只有这样,你才能尝试主动用更丰富的词汇去描述一件事;
只有这样,你才能情有所动地去慨叹一句诗;
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机会去真正地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