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弋一
01
初来易县,住在朋友家所在的村庄,稻田在乡间小道两旁,遍地金黄。穿梭树林之间,微风拂面,树木行注目礼。
在城市住久了,很少感受那种从心底溢出来的平静与喜悦。
傍晚,天气转凉后,我们驱车前往荆轲公园。
出庄的路上,我想到海子的诗:“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荆轲公园的门和台阶,与其它相似景点并无两样。我寻路而上,小径蜿蜒,周围有茂密的树林和草丛。荆轲公园的深处,是有另一番天地的。
灰色肚皮的喜鹊在林间求偶,发出不同寻常地沙哑鸣叫,一只、两只、三只喜鹊聚在一起。
丛林里传来夜猫绵软的叫声,声音柔弱微小。我以为是一只受伤的小猫咪,便透过丛林寻找。我看了良久,却只闻其声。
突然,我看到丛林里猫咪的身影闪现出来——嚯,好一只像小豹子或小老虎的野猫。它身形修长且健壮,眼睛盯着林子里的喜鹊,好像随时要捕捉它们。
我从未离动物的本能那么近,漫天都是蝉和蛐蛐的鸣叫声。
我本是怕虫子的,但却停在路中间,用心地听它们交流。暮色开始四合,万物的鸣叫更像奏鸣曲些。
我开始想点上一丛篝火,吃一些肉,喝一些酒,伴着升起的月色,讲一个漫长的故事。
02
战国后期,诸侯割据,秦施行商鞅变法,兵力逐渐强盛。至庄襄王,秦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均达鼎盛。公元238年,庄襄王离世,嬴政继位,实为傀儡。
吕不韦和毒毐实操政权,主张扩充土地、统一六国。派王翦亲征,先攻邯郸,取赵国,赵覆灭。兵临易水,直抵燕国。
此时的燕国岌岌可危,兵力衰落,因为它在历史上短暂的辉煌而不肯受降。
太子丹萌生刺杀秦王的想法,之后结识了卫国人荆轲。
荆轲因国家灭亡,流离失所,流亡燕国,悲痛于心,日日饮酒笙歌。但史料上有记载,其实荆轲为人深沉稳重、满腹诗书。
太子丹便向荆轲袒露自己的想法,荆轲一腔报国热血,渴望阻止秦国继续挑起战乱。太子丹说秦军早晚横渡易水,兵临城下,不如取下秦王的性命,如此能得国家安宁。
荆轲为报卫国覆灭之仇,决定接受太子丹的建议,刺杀秦王。他知道秦王想要用千金购买武士樊将军的头颅,而太子丹不忍,他便亲自找樊将军聊天,樊将军为解国忧,自刎而死。
太子丹在易水为荆轲饯行,知道荆轲此去有去无反,所以他身着白衣,易水风寒,湖面浮冰,太子丹吟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太子丹取了几件荆轲的衣冠,以备后需。
荆轲手捧樊将军人头觐见秦王,称自己是来上谏义和的,秦王信以为真,便宴请荆轲。
荆轲将假意谈合的地图呈上,秦王慢慢展开地图,图穷匕见,秦王自知将要遇刺,便想拔剑杀掉荆轲。
可剑未出鞘,文臣皆立于厅堂,不得登殿。据说一名药师急中生智,丢出手中的药包,才令秦王躲过一劫。
堂中有大臣喊道,应将剑负于背,利于出鞘。秦王听后照做,抽刀向荆轲砍去,荆轲徒手接剑,剑刃挥过,手指应声而落。荆轲自知失败,便靠于殿旁立柱上仰天长笑。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被处死,太子丹闻讯,将他的衣冠藏于荆轲塔。所以,荆轲塔实际上是荆轲的衣冠冢,后添200颗舍利重新修葺,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荆轲塔。
易县为发展旅游,在2002年修葺荆轲公园,将荆轲塔围于一片葱郁之间。
荆轲刺秦的故事,大多数人都知道,但荆轲公园之所以让我想写下一篇游记,就是因为它独特的安静气质——它没有被过度商业化,而是平和地矗立于历史的轨迹之上,承载着一段王侯将相爱国明礼的故事。
03
清西陵中值得看的唯有崇陵和泰陵,分别埋葬着光绪与雍正。
1938年,崇陵被盗,据说盗墓者将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尸体拖拽出棺材,放回时,光绪头尾倒置,隆裕躯体未平,让人唏嘘感慨。所以,崇陵地宫开放,供游人参观。
刚进崇陵地宫,冷气逼人,常年的17度,在盛夏里让人觉得异常冷。因易县下雨,地宫微微渗水,潮气充盈。石门有种令人惊异的严肃,人的回声那么大,仿佛从远古传来的喇嘛诵经声,竟听不清身旁人说话。
古时候建造皇家陵园的人,施工完毕就要被杀死,怕他们泄露秘密。雍正废除这种惨绝人寰的制度,便寻求哑巴修建陵园。所以,清西陵的所有地宫后面都是哑巴院。围墙深深,金碧辉煌,不只多少人为之挥汗如雨。
去泰陵时,正好赶上祖先祭祀活动的现场模拟,我们从三孔石桥上步入大门,旁边是追谥塔,从缝隙往里看,是一尊用石乌龟驮着的石碑,上面的碑文是看不清的。
此时,身后祭祀的音乐响起了,模拟现场一副百官朝圣的宏观景致。
皇帝、妃子、大臣、僧侣、太监,整齐地站在炽热的阳光下。我不由向这些演员致敬,他们还原了远古时祭祀朝拜的场景,场面之壮观是之前想象力所不能及的——是影视作品难凸显的。
僧侣金色的服装和红色的袈裟、玉扳指、玉佛珠,仪态、面容,均与古代画像别无二样。
04
陵园之上,燕雀环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久不息。原来坟头上林子竟上百平方米。
我不禁感叹,人不能想象,是因为见识不够。人类的智慧、谋略、创造力,是广阔博大的。
陵庙庄严,安放如斯,古人已去,新人往复,社会前进,时代变革,可历史与文化却留在人们的血液中。
我后来理解,为何清西陵附近的村庄那样宁静,因为村庄里的村民都是守墓人的后代。
我开始理解为何那些庭院久经灾难、战乱的考验,因为它们依山傍水,灵气厚重。
古人云,万物皆有灵,我看着盘旋于琉璃瓦上方的燕子——我从未见过的成群结队往复盘旋的燕子,便信了它们的灵性。
古老的树木盘根错节,裸露于地面,树干粗壮,高度惊人,我觉得树木似乎在昭告曾经,静静矗立。
它们见证历史,面对未来,永远平静地活着。
此时我想到,三毛曾说:“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棵树,一半接受阳光,一半散落阴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夕阳西下时,游人逐渐散去,陵园被余晖笼罩,格外辉煌。风卷起鸟叫声,天际的云被照亮。我从未如此放松,仰望苍穹,感觉有了一个可以被安放的黄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