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需要自己的信条的,不论是否有悖于他人的价值观。
我的家庭,从来不愁吃不愁穿,有房也有车,在很多人的眼中,我应该也是被羡慕的对象。我有个远房表哥,父亲是一个小领导,家里条件让很多人羡慕,当然,这很多人中也曾经包括了我。我羡慕他什么呢?不是他家里的条件优渥,他家有的我家都能承受。羡慕的是他有对什么都依着他的父母,初中的时候,当大部分人还在穿着市场买的服饰(说白了就是很便宜),他穿的就是耐克阿迪;当我对这些国际大牌基本没有概念的时候,听着从他嘴里蹦出的那些运动鞋名称我总是感觉他好幸福,甚至在羡慕之余还伴有一些自卑的情绪。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渐渐的变了,我开始了解那些名牌,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初二那年,我用耍赖无理穿上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双耐克跑步鞋,价格我记得很清楚,899,很多人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工资。穿上那双鞋后,年幼无知的我有一种莫名的自信和骄傲,用庸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一双鞋,改变了我十几年来的心境。
说到这,我得说说在那以前的我。我来自一个小镇,父亲是一名初中教师,妈妈以前在电站工作。父母小时候,都是经历过很多的苦难才终于成家立业,他们都是懂得感恩的人,宁愿自己吃苦也绝对不会对外人失去应有的礼数。也就是因为这样,自打我懂事以来,对自己节俭就是我的恪守的信条,这个习惯深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母亲坚信一个人不论多么富有,都必须要勤俭持家,这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伟大的习惯。所以自小我的消费观就是不在没有必要的地方浪费一分钱。
然而,那双鞋真的对我造成了无比大的影响。初二到高三这几年间,我光是花费在服饰上的钱早已经过万;我时不时就和一群所谓的“有钱人”一起聚餐,一起吃喝玩乐;我曾经为了节约几块钱可以走上半个钟头的路,而后来出门基本脚不着地;曾经为了省下一块钱我不舍得买一瓶矿泉水,一路忍着回家喝水,后来......太多的后来,真的太多了,多的现在想来是那么可笑那么悲哀。不幸中的万幸,我的学业并没有荒废,高考虽说不理想可总归成为了一个一本院校的学生。或许你会想,像我这种人到了大学,应该会变本加厉,成为那种开口闭口向父母要钱的大学废物。所幸,并没有。
到了大学,我看到的是人间百态。我的身边,汇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环境,造就的也是不同的性格。真正让我开始反省自己的,并非是看见了他人的贫困,因为我始终觉得贫穷无需甚至是不应该被同情,或许你会觉得我说的过激,然而这就是现实。真正对我造成影响的,是来自某些人的恶意嘲讽和故意的疏远。那是一个可以说比较贫困的同学,一开学在大家都还不熟悉的时候,我总是听见从他嘴里说的的那些带刺的话,开始我不解也愤怒。再后来,我终于是明了了这一切。究其根本,就是那两个字:物质。
那天,我看着床底下的一双双球鞋,衣柜里一件件名牌服饰,我在思考:到底,我从这些昂贵的东西中获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舒适,还是年幼时那种毫无理由而又无知的优越感?到底是生活质量的追求还是个人心理在作祟?那天,我真的想了很多,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直面自己的内心。我问自己:在看着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用来换取我所“追求”的物质生活时,我真正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我终于是在对物质的追求之余,发现了那被自己刻意缩小藏在内心深处染尘了的不舍,是啊,其实我是不舍的,只不过当年那种理智被可耻的虚荣心掩盖吞没。那天,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儿时在餐桌上奶声奶气对妈妈说‘粒粒皆辛苦’的自己;我回想起了当年咽着口水从零食摊跑开的自己。我回想起很多,就像那些年我改变的那么多......我嘲笑着那个全身闪烁着虚荣物质的我,我质问着那个丢弃了美德可恶的我。于是,悔恨自责这剂药救了我,救了我的精神,我的价值观。
在大学这个还没有完全和社会接触象牙塔中,很多大学生不知道父母的艰辛,又或者是像原来的我一般,知道却选择性的抛弃。节俭处于的是一个尴尬的地位,很多人总是把节俭和面子挂钩,甚至觉得节俭是贫穷的表现。于是乎,这个美德日益淡漠。这着实是社会的悲剧。
如果,你在我的文中看到了自己,我希望你能重拾节俭,并用你的行为去影响更多的人。要知道,节俭,它不是病它不可耻它不卑微,它就在那唾手可得处等着你,等着你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