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原文: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进入太庙,也就是祭祀周公的庙。每件事都要问详细问一遍,应该怎么做都要问得很具体。有人看见了就说,谁说孔子知道礼?进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明明就是不知道嘛,孔子听说后,说每件事都问,本来就是礼。
我们会发现小孩子就特别爱问大人问题,看到什么他都会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可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变得都不喜欢问别人问题了,大家都好像觉得问问题会很丢脸,会让自己没面子。
我们在生活中不会问问题,在工作也不会去问,我们可能刚去一个公司还会去问,但过个两三天也就不问了,怕别人觉得烦,就会说在等等吧,过几天慢慢就会了,大家都在慢慢丧失问问题的能力。
有时候我们宁愿不问,会觉得有时候一问,领导就会说那你去做好了,怕自己担责任,那还不如不做,最后跟这些规则妥协,不再问问题了,会认为谁问谁的事情就多了。
但孔夫子这样的圣人进太庙之后他是会问问题的,为什么要“每事问”?因为他很谨慎,每一件事、每一个步骤都要仔细确定了再做。哪怕流程已经很熟悉,也要小心地再问、再确认,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学习。
有一个人反驳,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或”,就是谁也不知道你是谁,在历史中你留下了一个字就是“或”。
有时候你总是去反驳、去质疑,是因为你没有看明白而已,《论语》中讲“无违”,遇到比你厉害的人,你听话照做就行了,对待牛人的态度应该是先调频后接受,你才能有更大的进步,而不是上来就去反驳。
如果一个人不如你比你差,你还要去违背吗?你违背他干什么,比你厉害的或者是不如你的都没有必要去违背、反驳。
“或”这个人他会去说闲话、会去笑话孔夫子,一个人你没有资格去笑话圣人,也没有必要去讲那些闲话,没有什么用的。不是夫子能力有问题,而是你看不懂。
我们要敢于问问题,但我们多数人是不敢问或者不会问,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反正我也不会我问他干嘛,或者压根就不想问,已经开始懈怠了。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连发问都不想再发问了。
不会问、不敢问、不想问、不好意思问,这就是我们成年人的世界。
圣人都敢问问题,你只有问了问题你才能发现问题。
如果在家问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你的孩子回答你说游戏升到多少级或者是考大学。那你应该就知道没有把孩子教好。
我们很多家长总在跟孩子讲好好学习,好好读书,一直都在焦虑,从幼儿园开始就上最好的学校,长大了就一份好的工作。
孩子是要有大志向、大理想、大心胸,然后再往里装东西,你才能成为一个“大人”,否则智商再高也没有用啊。
作为一个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一辈子想干点啥,想成为一个企业家、想成为一个为别人做点什么事的人,这才叫梦想,你想考个大学,那不叫梦想,那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不是梦想,你考个大学然后呢?就不干了吗?有太多人的梦想是考大学,考完了以后不干了。
我们作为一个家长要去提问,也要引导孩子敢于去问问题,让他做一个敢问、爱问问题的人,不要不敢问,不要再成熟的路上变得越来越胆怯。
人要发问,而且要学会问问题,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一个好问题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一个敢问的人才有进步的空间。你要有懂了也要问的精神,这才是礼,才是智慧。
孔夫子就是比我们伟大呀,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人比我们牛,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伟大,然后就去贬低所有伟大的人,觉得他们跟我们一样,甚至有人会说:哎呀,孔子也是普通人嘛,这是小人之言。而君子之言是去体会他、去感知他、去仰望他,才知道什么是真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