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新概念”

《秋季养生“新概念”》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古人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作为自然界阴阳转换的重要时节,历来为养生家所重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我们对秋季养生的理解不应再局限于传统框架,而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赋予其符合现代生活的新内涵。

一、秋之本质:从“容平”到“收敛”

《黄帝内经》早有明训:“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传统认为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人体也应顺应“容平”之势。而今日我们更应理解“容平”背后的深层意义——不仅是外部的平静,更是内心的平衡与接纳。

秋主收敛,不同于夏季的宣泄张扬。这一时期,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养生大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提示:“秋宜收敛神气,使肺气清。”现代人虽不再过着农耕生活,但人体的生物节律仍与自然同步。秋季养生新概念主张:收敛不仅是行为上的节制,更是精神上的内省与调整。

二、精神调养:恬淡虚无与情感平衡

秋季在五脏对应肺,在情志对应悲忧。古人观察到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易引人感伤,如宋代诗人陆游所言“秋灯如孤萤,熠熠耿窗户”便透露出秋夜的孤寂。现代研究也证实,光照减少确实会影响人体内分泌,导致情绪波动。

新概念养生强调,秋季精神调养不应简单理解为“避免悲伤”,而是要学会与各种情绪和平共处。《内经》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意指心境平和则气血顺畅。具体而言,可多接触令人愉悦的事物,如观赏秋菊、登高望远,让心情随着开阔的景色而舒畅。

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记载:“秋日宜静坐,收敛心神,如树之落叶,为来年蓄力。”这种将人与自然类比的思想,至今仍有启发意义。现代人可透过书法、茶道等宁静活动,达到精神上的收敛与平衡。

三、饮食新观:润燥不是唯一要义

传统秋季养生强调“润燥”,因秋天气候干燥,易伤肺阴。常见建议多食梨、蜂蜜等润肺之品。然而,新概念养生认为,秋季饮食应兼顾“润燥”、“健脾”和“适度温补”三方面。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人体脾胃功能较夏季增强,是补养的好时机。但秋补不同于冬补,应循序渐进。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建议:“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这里的“麻”指芝麻类富含油脂的食物,可润肠通便。

新概念养生还强调“因地施膳”——不同地区的秋季气候差异显著,养生也应有所调整。北方干燥地区确需重在润燥,而南方部分地区秋季仍湿气较重,则需兼顾祛湿。此外,现代人饮食结构已大变,普遍营养过剩,因此“秋补”更应注重平衡而非一味进补。

四、起居作息:与鸡俱兴的新解

《内经》建议秋季起居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传统解释是顺应日照变化调整作息。新概念养生则从生物节律角度深化这一理念:不仅睡眠时间要调整,活动强度也应随气候变化而变化。

秋季早晚凉爽,正适合适度运动。但不同于夏天的激烈运动,秋季更适合平缓活动,如散步、太极等。名医华佗曾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秋季运动尤其应注意“勿极”,以微汗为度,避免过度出汗导致阳气外泄。

随着夜幕提前降临,晚间活动也应相应调整。古人“日落而息”的生活已难复制,但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夜生活,给身体足够休息时间。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秋三月,卧时头应向西,以应天地收敛之气。”这种方位之说虽未必有科学依据,但其蕴含的“顺应自然”思想值得借鉴。

五、衣着之道:秋冻的智慧与限度

“春捂秋冻”是流传已久的养生谚语,意指秋季不宜过早添衣,适当冻一冻可增强人体耐寒能力。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八月秋分,轻寒初袭,衣不遽厚,以养卫气。”这是古人对秋季穿衣的智慧总结。

然而,新概念养生强调“秋冻”应有度,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体质强健者确实可适当秋冻,但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则应注意早晚添加衣物,尤其需保护好腹部、背部和足部,避免受凉。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示:“秋季衣宜渐厚,不可顿加,令人体习惯寒气。”这种渐进式的添衣方式,既锻炼了耐寒能力,又防止了受凉感冒,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智慧。

六、环境调整:居室与自然的和谐

秋季养生不仅关注人体自身,还应注意生活环境调整。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提出:“秋月宜洒扫庭院,以纳新气。”传统上,秋季有洒扫庭除的习惯,既保持了环境清洁,也有利于空气流通。

新概念养生进一步发展这一理念,强调室内外环境的平衡。秋季天气转凉,人们室内活动增多,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维持适当的湿度。可种植一些室内植物,如吊兰、芦荟等,既能调节空气湿度,又能增添生机。

此外,秋季阳光角度变化,室内采光条件也随之改变。应适时调整家居布局,保证充足的自然光照。光照不仅影响视觉舒适度,也关系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和情绪稳定。

七、秋季养生的个体化原则

最关键的养生新概念是:养生不应千篇一律,而应因人而异。《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里的“顺”、“适”、“和”、“安”、“节”、“调”都体现了动态平衡的思想。

不同体质的人应有不同的养生重点。体虚者应注重补养,体实者则可适当宣泄;脑力劳动者需多运动,体力劳动者则需多静养。正如元代医家朱震亨所言:“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各宜根据体质调养。”

秋季作为春夏到冬季的过渡季节,养生的核心在于“平衡”与“过渡”。我们既不能像夏天那样宣泄,也不必像冬天那样封藏,而应找到适合自己的中庸之道。

秋季养生新概念,本质上是对传统智慧的深化与发展,而非简单否定。它要求我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制定出更加科学、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真正的养生之道,不在于机械遵循某种固定模式,而在于理解阴阳变化的规律,并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当我们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身心平衡,便是掌握了秋季养生的真谛。

在这个金秋时节,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变化,以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实践符合时代需求的养生之道,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丁俊贵

2025年9月26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