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气虚”一词对于现代的人来说也并不陌生,很多人当感到疲倦乏力气不够用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用气虚来形容自己的状态。其实这种用法不一定准确,在剧烈运动后感到疲乏无力,休息后能够恢复的,不能叫气虚。气虚是一个慢性病证,长期疲倦乏力,不活动时也有这样的感觉,才能叫气虚,这种乏力状态在活动后更加明显。另外,气虚的人说话时声音低沉,而且不愿多说话,白天常无故出汗,稍一活动出汗更多(这种出汗与衣着过多或环境过热无关,中医叫做“自汗”),舌质色淡,脉虚弱无力。这些就是气虚的一般症状。各脏腑的气虚除这些症状外还有各脏腑功能减退的表现。
总之,气虚是指人身之气不足从而导致生理功能的低下。发生气虚的常见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以及肺、脾、肾功能失调影响了气的生成,导致气的不足;其二是长期劳累或久病不愈使气过多耗损。无论是由于何种原因,凡是以脏腑器官组织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病证,全都属于气虚证。气还有功能物质或动力的含义,所以气虚也可以理解为功能物质或动力的减少!这与功能或功能活动减退是一回事,功能物质或动力的减少只是解释了功能减退的原因而已。
气虚的证侯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证候。之前说过症候是片段而疾病是全程,而且同一症候会出现在不同的疾病当中。因此在描述症候的时候不仅介绍了症候的特征,还同时指出了这些症候会在哪种或哪些疾病中出现并且酌情给出相应西医的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比较。这样我们才会感受中医认识问题的方法,体会它的独到之处,同时我们也会找到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在诊治上的联系。
实际上,在大部分疾病过程中我们都能有中医的症候可辨,因此我们也自然会有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