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颜之乐与中庸至矣 ——读《论语》之公冶长篇和雍也篇

【论语之公冶长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意思是说,孔子评论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坐过牢,但不是他的错。”孔子把女儿嫁给了他。

读后感:孔子嫁女于公冶长,从细节处窥探孔子的自尊水平。孔子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理由是,虽然他坐了牢,但是这件事并不是他的过错。这其实是孔子自尊水平比较高的体现。因为只有自尊水平高,外在的“标签”才不会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一个可以不轻信言论、不被标签左右,能够客观看待人事物的人呢?《恰如其分的自尊》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拥有稳定的高自尊的时候,不怕别人非议,拥有独立的判断。高自尊的人,才不怕别人说闲话和非议,拥有自己独立的评判。

【论语之公冶长篇】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意思是说,孔子要漆雕开去当官。漆雕开说:“我还没有自信。”孔子听后很高兴。

读后感: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以“没有自信”为由拒绝了孔子,孔子却因此觉得开心,因为孔子认为这是漆雕开谦虚且负责任的表现。在知道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候,即使有利益和机会摆在面前,漆雕开也会推辞,因为能力不够很可能会耽误大事,自己也会因此过得不好,这与前面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正好契合。做官需要更大能力,需要更大责任,如果hold不住,是一种煎熬。

【论语之公冶长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思是说,孔子说:“理想无法实现了,我准备乘筏漂到海上。会跟我走的,只有子路吧?”子路听说后很高兴。孔子说:“子路啊,他比我勇敢罢了,但缺乏才能。”

读后感:很有画面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带上勇敢过人的子路。子路之于孔子,如李逵之于宋江,张飞之于刘备,很直。


【论语之公冶长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译文: 5.10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他像朽木一样无法雕琢,像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能拿你怎样?”孔子又说:“以前我看人,他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看人,听他说,再看他做没做才行。就是因为宰予,我才改了过来。”

读后感:学生懒惰,老师非常生气。改变了孔子的思维方式,从“听其言而信其行听其言而观其行”,转变为“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一直在调整,一直在成长进步。

【论语之公冶长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这份聪明我们可以学得来,他的愚笨我们可能就学不来了。”

读后感:邦有道,好人无后顾之忧,有法制,有道德,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行了。邦无道,则愚。不打篮球的人不会犯规,上帝视角,永远不做事的事情,不会犯错误。持上帝视角的人太多,是非之人太多,这时候需要装傻充愣,明哲保身。愚,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论语之雍也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哀公问:“您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答:“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拿无辜的人撒气,不重复犯同样的错。但很不幸,他实在太短寿了。所以现在没有了,我没听说过谁好学。”

读后感:不迁怒,跳出“踢猫效应”的糟糕循环之中,下次碰到同样的事情估计还会再搞砸。要能“闻过则喜”,弄清楚错误发生的原因,把犯错当成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那自然会从这个怪圈当中走出来。因为只有先做到犯了错不拿别人撒气,自己才会得到修炼和提升,才能做到不贰过。

“不迁怒”和“不贰过”这种品质实在是太难得了,因为只有先做到犯了错不拿别人撒气,自己才会得到修炼和提升。孔子可能觉得自己都做不到这点,而颜回却能做到,因此才如此盛赞他。只有“不迁怒”,才能“不贰过”,是递进关系。为什么?认知失调,酸葡萄就是解决认知失调,导致迁怒。信条:我是由错误的,我是可以改变的。学习是为了改变外在的,都属于好表演;好学是改变自己。


【论语之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小竹筐饭,一瓢凉水,住在陋巷,这样的生活大概人人都会发愁,但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是贤德啊!

读后感:幸福不是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同样的道理,能够活得快乐轻松,这也是一种能力。孔子夸赞颜回贤德,是因为他的快乐并不会受到外在物质条件的影响。认为非要等到“买了房子”“买了车子”或者“年薪过百万”等物质条件齐备才能快乐的想法是错误的,快乐是一种本真、自然的东西。如果你能做到“求诸己”,保持好奇和求知的状态,你也能明白“孔颜之乐”。

幸福是一种能力,能够活得快乐轻松,也是一种能力。孔颜之乐是贫而乐,富而礼,不受外在物质影响,是一种本真、自然的东西。凡事“求诸己”,保持好奇和求知的状态,体会“孔颜之乐”。

【论语之雍也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译文6.12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会半道而废,现在你还没开始,就画地为牢,不想前进了。”

读后感:冉求和子路是中庸的两级,子路唯恐有闻,闻斯行诸,愿意干事;冉求,很多理由,不去做。力不足者,半途而废:努力了,死在半路上。

当我们提起某个很崇拜的人时,经常会这么感叹:“他太厉害了啊!我可做不到像他那样”。孔子却认为,做不到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努力尝试过之后,发现无法前进,这才算真的做不到,而不是一开始就固步自封。实际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通过努力地练习,我们是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的,只是看你想不想花这个时间和精力罢了。

力不足者,死在半路上,也不留遗憾,而很多人是尚未开始,就画地为牢。做不到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努力尝试过之后,发现无法前进,这才算真的做不到,而不是一开始就固步自封。


【论语之雍也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只看重内在品质而忽略了外在文饰,很可能会显得粗野;但如果太看重外在文饰,忽略内在品质,则会显得浮夸。只有内在和外在配合得当,这才是君子。”

读后感:在学习《论语》的过程当中,我们听孔夫子讲了很多“君子”的概念。而本节课当中我们又多明白了一个君子的特征,那就是内在品质要和外在修饰配合恰达,既不能恃才傲物,举止粗野,也不能只看外表,腹内草莽。这也是君子追求中庸之道的体现。文和质要配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颜值与内涵我都要。君子需要内在品质和外在修饰配合恰达,既不能恃才傲物,举止粗野,也不能只看外表,腹内草莽。文质彬彬是君子追求中庸之道的体现,既要颜值,又要内涵。

【论语之雍也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读后感:知之者,普通知识分子,不得已而学者;好之者,爱学习的人,为追求而学,希望进步,为了目标;  乐之者,学出境界,不让他做才难受,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学出心流的感觉。

为学三重境界:知之者,普通;好之者,努力;乐之者,享受。

    ①知之者:努力求学,可以做到勤勉,但并不是发自本心,甚至有可能是不得已才努力学习;

②好之者:因为对某件事产生了好奇心,有兴趣才去学;

③乐之者:把学习当作日常,把求知当作人生的目的,甚至可以说“一天不学习浑身难受”。你做到了哪一层呢?

知之者为普通,不得已才努力学习;好之者为努力,有兴趣才去学,乐之者是享受,享受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论语之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庸作为道德标准,可算至高无上了!人们缺少它很久了。

读后感:中庸是一种极致,合适的极致,非常难。不是和稀泥,不是墙头草。懦弱,暴力不对,勇敢才是中庸;奢侈,吝啬不对,慷慨才是中庸;自卑,自大,自信才是;无知,书呆子,好学才是;溺爱,关爱才是;放任,独裁,信任。

• 把握一个度,才是中庸。大脑不是为了求真,为了求存。低耗能路线,尽量简单化。大脑不容易接受复杂东西;  机会:容易和大部分人不一样

中庸不是不努力的借口,而应当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睿智如孔子,都不敢说自己做到了中庸。所谓的中庸,应当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合适”,不过分,也不能做事不到位。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毕生修炼的道德准则啊。

中庸,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合适”,是合适的极致,不过分,也不能不到位,是值得我们毕生修炼的道德准则。中庸不是不努力的借口,而应当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