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 都讲究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你说:“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一点用都没有。为什么别人读书,就能找到黄金屋、颜如玉?”那是因为,方法不对。一本书,会看的人收获满满,不会的人两手空空——论做笔记的重要性。
00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经典的书,比如《诗经》《楚辞》《易经》,需要像品茶般,需要恰好三沸的水,才足以品尝到最丰满的味道。正如茶圣陆羽最早提出了三沸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普通书籍虽然不需要品三遍,但是引起你共鸣或是给你启发的句子,总需要你细细把玩。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提到看书三星法:
第一遍,在引起共鸣的句子上,做上标记。
第二遍,删除一部分没有吸引力的句子,
第三遍,再删除禁不起品读的句子。
最终,你留下的是最有感觉的句子。你可以在旁边写上你的个人感悟,一周后再拿出来研读,再记下你的感受。每一次不同的体会,都是一步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过程。
将句子按照书籍或是励志、温情类进行分类整理,填补自己的知识素材库。
002.量变引起质变
你说,写作的时候,总感觉后劲不足,那是输入的不够。你说,写的太烂,不想继续,那是你看的太少。你说,好不容易辛苦两个小时写了一篇文章,却没有点击量,那是你分析的太少。
很多时候,不是不能做到,是你努力得不够。只有大量的输入,才有质的飞跃。“量变引起质变”,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方法和思维。
你看33本书,和别人看了33本,做了十页笔记,写了33篇读后感的差别,就在那多出来的一点点事情上。如同一个教室里面,上同样的课,聪明的孩子会横向对比知识点,再纵向展开。而不聪明的孩子,只是单纯记下了知识点,却忘了知识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
003.宜早不宜迟
无论什么事情,都讲究时间。读书、健身、精进从来都是宜早不宜迟。建立自己的知识素材库,同样如此。
每当想写原先看到的一个好故事,总要翻找半天。不仅写作的思维断了,故事也不一定找得到。所以,看到有意思的故事或是句子,做上标记。等到看完这本书,再记下来。总比下次要用,却不知从何找起要强。
知乎上有人说,种一颗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想说,你活着,就在此时此刻。何必总叨念,下次一定要怎么样,不如现在就那样。
读书,不是没用,是你不会这样用而已。